事實上,之前屈突通就已經向李善道提出過這個建議。
就在李善道對外散播說,喜愛虞世南、于士澄才華時,屈突通就提了這個建議,愿修書招之。
卻當時有個不好解決的問題,即信使不好找。
李善道手底下,多平民出身,與隋之故大臣都不相識,貿然遣之,不易取信。——當然也有名族出身的,如盧承道、薛收、于志寧等等就是,可他們在投李善道之前,要么只是出仕於隋的郡縣地方,職位不高,要么就沒有出仕,因此盧承道、薛收、于志寧等也不適合做信使。
聽了屈突通此話,李善道心頭一動,已猜出了他為何此際再又提出這個建議,知他必是有了合適的信使人選,甚至他的這個人選,李善道也猜出來是誰了,便摸了摸短髭,笑道:“屈突公,招攬的書信好寫,送信此差可是兇險的差事啊!稍有差池,便是性命不保。公能放心?”
一如李善道所料,屈突通果是已找到了合適的信使人選,亦如李善道所料,這個信使的人選不是旁人,正是他的兒子屈突壽。屈突通坦然說道:“信使此差,固有風險,然為王事,為人臣理當效忠,焉可因為風險,就畏之避之?此非人臣之道也!臣斗膽,敢稟大王,臣子屈突壽,盡管年輕,稍有機謀,并其為臣之子,若用他為信使,足以取信,當可勝任。”
“你放心,屈突公,我可不太放心啊!倘使有事,致貴公子遇險,可該如何是好?”
屈突通慨然說道:“退一步說,即便遇險,忠之一字,也是人臣本分,臣與犬子皆無怨言。”
如果真的屈突壽遇險,只怕沒有怨言的只會是屈突通,屈突壽怎么可能會沒有怨言?不過,這么長時間的接觸下來,李善道對屈突通的為人早是十分了解。為了他“忠臣”的人設,他真的是可以妻、子都不顧的。——對妻、子來說,這當然不好,可對主君來說,無疑足夠忠。
李善道默然片刻,握住屈突通的手,用力地晃了幾晃,顧盼左右諸臣,嘆道:“世如屈突公忠義者,實屬難得。我豈能辜負公之忠心?便依公所言,遣屈突壽為使,望他不負使命,亦望天佑其平安。屈突公,信使你已選定,這招攬的對象,你是不是也選好了?”
屈突通由著李善道握著他的手,愈加恭謹的態度,應道:“敢稟大王,臣思之再三,以為此番招攬,當以虞世南為首選。一則,虞世南現居官起居舍人,屬內史省,其掌機要,深知宇文化及內外情勢;二則,其才學出眾,名望頗高;三則,因殺兄之仇,他必怨恨宇文化及!”
“殺兄之仇”也者,指的即宇文化及弒君之后,將虞世基在內的一批隋廷貴臣也都殺了。如前所述,虞世基是虞世南的兄長,不必多說。虞世基被殺前,虞世南多方營救無果,乃至他請求代虞世基死,但沒被宇文化及準許。有此殺兄之仇,虞世南對宇文化及肯定怨恨。
李善道松開屈突通的手,負手踱了幾步,點頭說道:“虞世南,確是個好選擇!我亦愛其才華,若能得之,得些宇文化及的情報,不過小益,將有大益於助我拾遺補缺!屈突公,此事便交由你全權辦理,事關貴公子安危,你可務必謹慎周密,不可大意輕忽。”
屈突通下拜領命。
……
城西、城北、城東三面,宇文化及部今日的進攻,城東最先結束,隨之是城北,城西一直攻到傍晚,這才撤兵。城西諸營,以王薄營的損失最大,雖然得了趙君德的支援,仍傷亡慘重。
戰后計點折損,王薄營傷亡了四五百部曲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