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出仕北齊,為北平王兵曹從事、高平王文學。
北齊滅亡后,他仕周,被時為定州總管的楊堅召為記室。
入隋,楊堅朝時,他以滅陳主將楊廣元帥府記室的身份,參與了開皇八年的滅陳一戰;開皇十年,他奉詔巡視嶺南,時高智慧、汪文進等叛亂於江南,通路不通,他聚兵卒數千,與大將軍鹿愿,先解衡州之圍,繼於大庾嶺、原長嶺屢破叛軍,一路打到南海,成功地安撫了嶺南二十余州,使南疆重歸安定,由此之功,深得楊堅贊揚,得授開府,賜爵聞喜縣公。
當時突厥強盛,而都藍可汗之妻大義公主是北周的宗室女,於是突厥數為邊患。開皇十三年,裴矩請求出使突厥,以巧言說動了都藍可汗,使其殺掉了大義公主,減少了一些隋室的外患。歷楊堅一朝,他相繼出任過給事中、民部侍郎、內史侍郎、尚書左丞、吏部侍郎等職。
待到楊廣繼位,因西域各國商人多來張掖經商,詔命他專管其事。
裴矩在出掌西域通商的這個差事上,干的更是不錯。他知道楊廣有吞并西域的念頭,就利用他收集到的資料,編撰了《西域圖記》三卷,介紹了西域四十四國的國情,同時還繪制了地圖,標出了從敦煌到達地中海的三條大道,便是后世歷史上有名的“絲綢之路”。
簡而言之,裴矩此人,確實是個文武兼資的能臣,能文能武,還有外交才能,膽識出眾。
崔君肅、何稠等,在名聲與能力上,不如裴矩,但也都各有其長。崔君肅亦是個歷經周、隋兩代的老臣,周時出仕,起家為道王宇文充的侍讀,后出任潁川郡守,入隋后,歷任司隸大夫、太常少卿,以清廉著稱。何稠則擅長工藝,博覽古圖,多識舊物,仿制過波斯所獻的金綿錦袍,既成,逾所獻者。時因戰亂不斷,制作琉璃的手藝已失傳很久,匠人無敢厝意,何稠以綠瓷為之,與真不異。并且,何稠的才華不僅在工藝上,更在軍事建筑上頗有展現。大業八年,第一次征討高句麗,楊廣令何稠在遼水上造橋,兩天而成;何稠還設計制造過“行殿”、“六合城”,一夜之內在前線合成一座周圍八里、高十仞的大城,四隅有闕樓,四面有觀樓,城上布列甲士,立仗建旗。次晨,高句麗人看見,驚奇以為是神功。
……
卻魏征話音方落,一旁的薛收也站了起來。
他面容儒雅,氣質沉穩,聲音平和,但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長史所言極是。大王,臣附議。誅首惡,赦脅從,用其才,方乃上策。裴矩諸輩,俱非首惡,自宜赦免其罪,使其戴罪立功,既顯大王寬宏,亦能穩定人心,揚大王仁望。”他頓了頓,目光掃過馬周,“而如王軌、蘇威,雖其行不可取,既降大王,更宜以德化之,若反加屠戮,其后誰敢再降?”
“薛君言之在理。”屈突通遲疑了下,起身行禮,說道,“大王,臣冒死敢言,設如馬周所議,當斬者,何止裴世矩、崔君肅、何稠諸人?臣與薛公等亦當斬!臣與薛公等亦曾事隋,受隋恩。今臣等雖順應天命,撥亂反正,但若論罪當誅,臣等豈敢偷生?大王明鑒,於今亂世,人才難得,若一味追究過往,恐寒俊杰之望,唯有寬恕之心,方能感召天下英才。昔日漢高祖不計前嫌,終成大業,臣敢進言,今日大王宜當效仿,以仁德服眾,才為大業可成之策。”
要論“干凈”,在場諸人,干凈的只有兩個,一個馬周、一個薛收。
他倆都沒出仕過隋。
其余諸人,誰個不是隋的舊臣?
屈突通與裴矩等都相識、相熟,他這話,是為裴矩等開脫,也是為自身考量。
——這些話,薛世雄其實也想到了,只是他不如屈突通有膽色,沒敢說。在聽了屈突的這話后,薛世雄臉皮漲紅,一再覷視李善道。很明顯,他是在偷察李善道對屈突通此話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