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縣寺的議事堂內,炭盆里的炭火燒得正旺,橘紅的火焰跳躍著,暖意透過青磚縫隙漫到腳邊,驅散了隆冬的寒氣。高曦接到李善道令他與高延霸合兵,先殲孟讓,再西進潁川、襄城兩郡的令旨后,留下了部隊暫駐汝陰郡之潁陽縣,自則在百余從騎的護從下,西北而上,三百余里,趕到了太康,來與高延霸相見。這時,他兩人正相對而坐,幾案上攤開著地圖。
高曦指著“宛丘”,說道:“大王令你我二人趁勝進擊,先殲孟讓,再襲擾潁川、襄城。然孟讓雖為賢兄大敗,據報,他逃回到宛丘以后,收攏潰兵,卻猶有一兩萬眾。宛丘乃淮陽郡治,趙佗長久經營,城垣高厚,糧草不乏。這樣一來,你我兩部若強行攻堅,縱然能勝,恐也將折損兵士不少,并且也難以達到‘速克’之效。賢兄,大王此令,仆意你我須當細議。”
高延霸摸著虬髯,思忖了會兒,點頭說道:“賢兄言之極是!大王當然是英明神武,大王的謀略不是你我可以揣度,但若強攻宛丘,的確如賢兄所說,折損兵士,尚且罷了,主要是還會耗費時日,這恐怕就耽擱了進軍潁川、襄城的時機,反而不能完成大王交付的使命。”
抬眼看向高曦,問道,“賢兄必是已有別的想法?小弟敢聞高見。”
高曦點向汝陰、汝南等郡,說道:“孟讓敗退宛丘后,依軍報所探,楊士林、田瓚等部,和黑社、周君德、楊仲達等余部,仍被他不允還郡。我意,就不如先勞兄部,進逼宛丘,而仆部,還是先取汝陰、汝南諸郡,以此迫使楊士林、田瓚等部撤還,抑或自亂。
“如此,便可進一步削弱孟讓兵力,并及其軍士氣。然后你我兩部再合力圍攻孟讓,將有事半功倍之效,克勝當就會更為容易,所需時日應當也會比攻堅更短。”
高延霸拍手贊道:“賢兄高明之計!這條計策,好也,好也!”贊了幾句,顯出為難之色,眼往高曦臉上亂看,自語似地說道,“只若這般,大王的令旨,你我豈不違了?可該如何是好?”
高曦怎會不知他心意?無非是不敢、或者不愿獨自向李善道上書,違逆李善道的令旨罷了,便即微微一笑,說道:“賢兄若是沒有異議,大王這邊,由仆來奏稟便是。”
高延霸大喜,立刻說道:“沐陽賢兄,你深得大王信任,你此計又甚高明,大王必會采用。如此甚好,如此甚好!”端起酒樽,敬向高曦,語氣誠懇,說道,“賢兄智謀,小弟佩服!既如此,等大王回旨下達,俺便依賢兄此計行事,即刻整軍,進逼宛丘,盯住孟讓老狗;賢兄只管去掃蕩潁川、襄城!兩郡若下,這可是天大的一份功勞也!小弟在此,先恭賀賢兄了!”
計議已定,高曦當即修書,將此方略,詳細奏稟李善道定奪。
使者快馬加鞭,當天馳出。數日后,正旦的前幾天,寒風卷著新一場大雪的雪花,使者帶著回復疾馳而歸。高曦展開信箋,其上僅有李善道那熟悉筆跡留下的朱批數字:“可。慎之。”
言簡意賅,卻重若千鈞,蘊含著無限的信任與沉甸甸的囑托。
戰略就此確定。
高延霸遂大張旗鼓,調動兵馬,出太康營,南下宛丘,做出將要進攻孟讓的浩大聲勢。高曦則還回潁陽,引軍南下,如同利劍出鞘,直插汝陰郡的郡治汝陰,又分兵西進汝南郡。
……
正旦剛剛過去。
已是新的一年,按唐年號,武德二年了。
關中,長安城籠罩在一片肅穆、歡欣而又暗流涌動的氣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