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看出來,李承乾一時不好解釋,他笑著:“看來,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那么我們換一個問題討論,后世最讓人反感的王朝是哪個?”
李承乾沉默片刻:“我個人比較討厭最后那一個。”
魏征問道:“為什么?”
“開國太過血腥,幕的又太沒骨氣。”
“有多血腥?”
李承乾思索片刻:“首先是圈地,一開始圈占的只是無主荒田,以及戰亂后那些前朝達官貴人的田畝。發展到后來,這種圈地已經變態到,指哪兒圈哪兒,大部分普通百姓流離失所。第二條就是改變服侍和剃發。”
“這一條很可怕。”魏征臉色凝重,嘆氣道:“衣冠不存,斷絕的是文化。”
“還有一條投充法,招收貧民役使,這不是普通的勞逸,一旦有人去了,就被充作奴仆,身家性命全部易主,可以被隨意買賣。”
魏征怔在當場:“就沒人反抗?”
“當然有,不過不成規模,難成氣候。”
清朝從建立之初,就一直有人反抗。
“還有一條逃人法,舉個例子,某人投充到某個大戶人家做了奴隸,主人家又非常殘忍,這個奴隸受不了虐待逃了,誰收留這個奴隸,就會被沒收財產,自己全家成為逃奴主人的奴隸。在這樣的法令之下,那些奸詐之輩,會命自家奴隸逃到指定的主人家門口。
人皆有惻隱之心,看那奴隸遍體鱗傷孱弱不堪都動了惻隱,殊不知一時的心善,直接把自己拖進萬劫不復之地,只要對方將人請進門。馬上奴隸主殺上門,這戶人家窩藏奴隸,然后這戶人家家產充公,家人充作奴隸。”
魏征聽得當場破防:“畜生玩意兒,簡直不是人。照這個架勢,這要是奴隸主看上了莊戶人家的閨女或者妻子,奴隸主直接將自家奴隸丟進莊戶院子里,就能順理成章的強取豪奪。”
李承乾點點頭:“是這個道理,后面還有屠城。”
可悲的是,現在的影視劇,兩個屠城的劊子手,成了光明磊,正義感爆棚的十佳好人了,人心不古。
史學將明清歸到一起,這兩個朝代整體都比較壓抑,可明清完全是兩個概念的朝代。
土木堡之后,明朝皇帝和士紳拉鋸戰,朝廷干不成大事兒,皇帝憤怒之余拿朝堂上的士紳代表開刀,但動不了士紳根基,皇權看似強行實則無力,所以展現外在的殘暴不仁,明朝的壓抑源于兩股勢力對峙下,只能看到帝國機器衰亡的悲哀。
清朝與其是封建王朝,不如是披著封建外衣的奴隸制度王朝,從入關到出關,主任務就一件事兒,嚴苛盤剝漢人,從精神上和肉體上消滅漢人的反抗意志,進行奴化統治。
政治上的奴隸制度,嚴格的人身依附關系,除非受到皇帝青睞,否則漢人大臣絕對低人一等,這種人身依附關系,導致清朝的士紳想要長久,就要給自己找靠山,那群皇阿哥就是最好的對象,九子奪嫡之所以慘烈,就是因為這些皇阿哥背后有無數的士紳以及其代表的地方勢力附庸。
軍事上明代有神機營,將火器運用到了一個新高度,到了清朝嚴令民間不得藏火器,也從不在軍隊里布置火器,發展更是別提了。以至于后面列強入侵,騎兵拿著弓箭同人家洋槍洋炮對掏。
文化上更別提了,《水滸》《三國》《西游記》等,這些明朝的,哪怕明目張膽寫造反的書,都留下來了,到了清朝,一言不合文字獄,全族消消樂,一部《紅樓》殘缺不全。清朝,大多數都是晚清之后出現的。
清朝的壓抑,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窒息,讓人喘不過氣來的疲憊和無力。
……不知道為啥,周一會這么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