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一臉愁容的來到相國府,心中不停哀嘆。
“悔不聽子清之言,悔不聽子清之言啊......”
當初張新就勸過他,說董卓急需名望,可能會強征他為官,讓他留在青州。
可是他心念剛出生的小女兒,沒有同意,死活都要回家。
結果剛到陳留沒兩天,董卓果然派人前來征辟。
當蔡邕一開始知道董卓要征辟他的時候,其實他是拒絕的。
因為他覺得,你不能叫我去,我就馬上去。
肯定要拒絕一下。
他又不想入京之后,董卓duang的一下給他升官,官做的很大,升的很快,到時候百姓會以為他助紂為虐,肯定會罵他。
后來董卓發怒,說不來就誅他三族。
蔡邕心懼,只能無奈應辟。
來到雒陽后,董卓對他倒是很好,先封他為博士祭酒,沒過兩天又舉他為‘高第’,隨后三日之間,又遷侍御史、持書御史、尚書。
三日之內,歷任三臺,聞所未聞。
所謂‘三臺’,就是尚書臺、御史臺和謁者臺。
封了尚書之后,董卓還嫌不夠,沒過兩日,又轉蔡邕為巴郡太守,隨后又讓他擔任侍中。
如此快的升遷速度,足以看出董卓如今有多么渴望名望。
等了一會,董卓一臉怒容的走了出來,手中還拿著一封書信。
“伯喈公!”
董卓將書信遞給蔡邕,“咱家三日之間讓你歷任三臺,如此敬重于你,為何你門下弟子,反倒起兵討我耶?”
蔡邕心中一跳,顫顫巍巍的接過董卓手中書信。
“這......我......”
蔡邕看完,不知所言,心中暗嘆。
討董之事,張新早就和他說過,此時他只恨自己沒聽張新的話,平白給自家弟子添了掣肘。
董卓見他如此,胸中怒氣稍去,溫聲道:“伯喈公,咱家對你如何?”
“這......自然是極好的。”蔡邕道。
這倒是實話。
“你看嗷。”
董卓上前一把摟住蔡邕脖子,“你來了雒陽這么久,那袁紹、袁術兄弟之前做了什么事,你私底下應該聽說過吧?”
蔡邕點點頭。
袁氏兵變之事,明面上雖然已經洗白,但那日經過盧植的宣揚,暗地里早已人盡皆知。
雖說大部分人都認為,袁氏誅滅宦官有功,哪怕手段激烈了一些,也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但依舊有小部分人堅持認為,袁氏就是叛逆。
誅滅宦官,這是政治正確沒錯。
但你先是召外兵以脅君上,又把大將軍一起宰了,這算是個怎么回事?
“袁氏兄弟先是兵變,如今又要起兵攻打雒陽,以下克上,這是謀逆啊!”
董卓摟著蔡邕的脖子說道:“伯喈公,你那弟子不在朝中,一時受奸人蒙蔽,可以理解。”
“你身為老師,可不能讓他一錯再錯啊。”
嗯?
對哦。
經由董卓這么一說,蔡邕覺得他說的有理。
哪有臣子起兵攻打都城的?
“董公的意思是......”蔡邕小心翼翼的問道。
董卓見他上道,笑呵呵的說道:“咱家想請你寫一封信給宣威侯,讓他領兵來投,咱家會上表天子,封他為車騎將軍,一起討伐叛逆!”
蔡邕沉思片刻,點頭答應。
讓張新回來,好處有二。
其一自然是討伐袁紹等叛逆。
其二嘛,董卓待他雖好,但其殘暴也是出了名的。
若是張新入京,有他看著,董卓想必也會收斂一點。
董卓見他同意,忙屁顛屁顛的叫來小吏,準備筆墨。
蔡邕當即寫了一封勸降信。
董卓看完后,大喜過望,自己也寫了一封信,令人一并送往河內,隨后安撫了蔡邕一通,又回到后宮去了。
雒陽周圍關隘的防務,他早已安排完畢,此時倒也不必操心,可以安心的炫天鵝肉。
畢竟遷都在即,再不炫的話,等到這些宮女隨劉協遷都長安,那就沒得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