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全族近千人跟我們一起遷入北境,算上家仆有近三千,只有少數年事已高的族人留在了范陽,主支在范陽的都在我們隊伍中。
范陽學宮也有三百多弟子隨盧氏一起北上,所以回程的時間可能比計劃晚些許。”
大王點點頭,聽說盧氏幾乎把家底都搬來了幽州,又有三百多學子,終于覺得這一趟回本了。
大王心里小算盤噼里啪啦一撥,除了讓清河和上黨看到了他得些許實力,這一趟好像沒什么損失?
至于些許軍費,那不值一提。
人都到碗里來了,大王撈回來還不簡單。
北方巨擘,頭號大門閥是吧,大王已經開始期待了。
。
三百學子,如果明年有一半下場科舉,能中個半百之數加上北境學宮和謝氏人脈,北境用人荒就能解決個大概了。
你說他們學完回原籍?怎么可能呢!現在這世道,大王覺得只有他的北境才是穩定的凈土,問就是自信。
大王一聽還拖回來一千多俘虜,當即高興道:“也別費勁帶回去了,你拐一下直接送去并州的鐵礦!然后從原來的礦工中替換出表現好的一千人,順路給本王送去安定郡。”
這回一路巡視旱情,大王也看到了民間底層百姓的更多不易。
幾乎所有種地的百姓,都生活在絕收挨餓的陰影下籠罩。
他們沒有一點抗風險能力,全部是當年收當年吃,口袋里的銅錢也僅限于給家里添點燈油針線。一旦今年絕收,他們就要餓肚子,甚至餓死。
大王看著他們弓起的腰,黝黑的臉龐,也不能說他們不努力和懶惰。
這種日子大王代入一下他都不想活了!
白天巡視一天,晚上回來閑著也會感謝下他爹,謝謝你是皇帝。最起碼分家也分了他三千親衛、一郡土地,而不是兩間草屋、一個陶缸。這種戲碼他一路看了很多,年景不好有那人口多的大家口都開始分家自謀活路了,而他們分家能分的無非是家里那些破爛家什。
所以大王就想不明白了!
他現在擁有了大晉幾乎三分之一的土地,人口相對又很稀少,這么多的土地怎么能這么窮、還挨餓呢?!
和大總管一合計,大王決定在人煙更稀少的并州、涼州大手筆圈建大農場!
不管,他要當農業大國!
打開地圖一看,并州、涼州好多平坦的土地都是一片一片的荒蕪著,大王痛心疾首。
這要是都開了種地,他至于軍糧儲備庫那點都從幽州往并州運嘛!
等他的大農場穩定出產了他就使勁減稅,讓南邊百姓羨慕死!
再一個四處偷偷摸摸買糧不但費錢,還費事!
大批的糧食買到手往回運就是個難事,沒有雪騎這種一看就不好惹的隊伍押運,在這世道把大批糧食運走堪比西天取經,有的是餓急的人鋌而走險。
為了銀子不打水漂,大總管的糧食一般都是先運去沿海,再由寶船走水路運回北境。這么一趟下來的成本實在不低,寶船耽誤一艙魚,大王也少賺不少元寶的。
大農場就這么提上了日程,不能種麥就種玉米,玉米也不行就種棉花,大王十分看好這計劃。
他已經手快的從地圖上圈了兩塊相對好的地作為第一炮,安定和隴西,已經讓大總管往這邊送耕牛和農具了。
正好安定經歷了戰亂人口大量減員,“換下來的礦工送去安定開荒,日子肯定比礦上好。”
。
隊伍要改變路線,昌黎禮貌的跟盧氏打了個招呼。
他們要往西拐一點先去一趟鐵礦所在的西河,然后再繼續東進回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