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入場內卷!
老爺子當年也動過試一試的心態,可是可算成本之后覺得劃不來。
造一艘大船動輒十幾個億,需要的時間也很長。
而海運又是強周期行業,遇到下行周期便是哀鴻遍野。
普遍是一年漲十倍,連續跌十年。
一旦船造好了,運氣不好遇到下行周期。
別說吃肉喝湯了,底褲都得賠進去。
所以老爺子只是搞了幾艘老船,只要能服務好華衛本體業務就行,海運不奢求賺錢。
“我看你市場調研很詳細,所以你應該能理解我們不下重注的理由吧?”老爺子保守道。
陳晨點頭:“我完全理解。”
“那你怎么會拿出這么一份企劃案來。”
陳晨游刃有余道:“因為生產力在發展,您做決策的時候,技術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發達。”
“也就幾年,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嗎?”
“有,這幾年,恰好是我們電池和電機技術飛升的幾年。”
陳晨在行業內,對于技術的進步深有體會。
由于國內近幾年新能車市場的逐步擴大,電池、電控和電機技術在市場的驅動下指數級提升。
后續技術也有一定外溢,蔓延到了飛行器和機器人領域。
雖然僅僅是幾年時間,但對于電動領域來說,恍如隔世。
“那時我們的電池及能量密度不夠,造不了大設備。”
“電控和算法也不行,搞不出智能化體系。”
“整個市場也不完善,沒有完整的產業鏈。”
“現在都改善了。”
老爺子點點頭,他說的自己都能理解。
關鍵是。
電動技術是有發展,也有外溢。
但!
沒有觸及到海運行業。
“目前的市場,還是以傳統動力為主。”
陳晨步步為營:“那是因為市場還沒有適應生產力。”
“目前來看,油船還是遠洋航運的最優解。”老爺子針鋒相對。
是。
電動技術指數級爆發,但能量密度還是和油有本質上的區別。
海運需要的能源可不是一時半會能被電力替代的。
甚至就算固態電池有決定性突破,電動技術也不一定外溢到海運的領域。
可陳晨有自己的想法:“這就要看您怎么看待市場了。”
“如果是傳統海運,清潔能源里恐怕只有可控核聚變能用,電池永遠都是弟弟。”
“但如果我們把目光放低一些。”
“去抓那些巨頭抓不到的市場,瞄準3000teu以下的小船份額。”
一言至此。
老爺子本來已經停下來的手又開始翻動企劃書。
技術上的事情,他不專業,他也不感興趣。
因為無論說的有多么花里胡哨,電動技術的能量密度暫時無法解決。
可陳晨確實在市場方面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
在老爺子看企劃書的同事,陳晨努力畫餅。
“船越小,越統一,造船成本和運營陳本越低,滿載率越高。”
“進而能開出更多的班次,,以更高的靈活性覆蓋更廣闊的市場。”
“這些優點,恰恰巨頭們主動回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