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張明瑞自己說,還測什么測?
臨陽精工是自己家的產業,也不是無良的乙方,應該不會騙人。
就算他騙人,又能怎樣?
陳晨給的參數,是按照項目最高標準給的,要求溢出的厲害。
按照他的設想,前期航母配備的飛機是一兩噸重的小卡拉米。
所以攔阻索的強度真不用那么高。
臨陽精工就算有夸大產品的嫌疑,也不可能太離譜。
總之。
這根鋼索肯定是夠用的,至少不會阻礙船只的立項和建造。
不過既然小老板交代了,他不敢怠慢,立刻用人脈打了幾個電話。
海軍研究所那邊原則上是不接待此類項目的,好在張明瑞的面子大,好說歹說安排妥當了。
不過為了避免提前開香檳,引起不必要的爭論,張明瑞申報項目的時候是按照機場阻攔鋼索申報的。
經過三天的等待。
海軍研究院回復人員和設備等待就緒,問張明瑞要不要親自來看一看?
必須要!
張明瑞想都沒想就趕奔首都。
不為別的。
他就想滋一滋曾經的那幫老戰友。
——————————————
星期三。
中午。
鄭宇村結束了節目錄制,從央廣傳媒的大樓走了出來。
上節目這回事兒,一回生二回熟。
剛開始他確實不太適應,多次要求領導取消這個任務。
但錄著錄著,他的心態就發生了變化。
一來是他個人能力的增加。
他本就是相關專業出身,搞軍事科普的底蘊完全是夠的。
一旦熟悉了鏡頭,消除不適和局促感,鄭宇村還是很強的。
二來,他發現軍事科普節目的戰略性很強。
看似一個話筒,一臺攝影機,花不了多少錢。
但有時候卻能發揮幾個億經費都達不到的效果。
上上個月。
他在節目上風輕云淡普及國內攻擊性無人機的發展,說的都是片湯話,其中還有一些數據是自己瞎編的。
本來就是一起過于先進,無法展示的課題,干貨不多。
誰知道。
半個月之后,鷹醬的智庫發表了一篇關于東大無人機戰力的報告。
其中就引用了鄭宇村在節目上胡說的東西。
當時鄭宇村就震驚了。
不管節目觀眾信沒信,主要對手先信了。
這不比自己蒙頭在論證處搞所謂的學術研究用處大?
因為這兩點原因,他總能從節目中得到正反饋,因此他也更愿意上節目,樂在其中。
上個月中旬,空軍有一個項目急缺人。
領導想調他去南方搞技術,鄭宇村權衡再三還是拒絕了。
因為他覺得自己留在首都的鏡頭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也會更快樂一些。
在路邊的沙縣湊活一口午飯之后,鄭宇村坐地鐵來到了海軍研究院。
因為自己穿著便裝的緣故,在門口保衛處耽擱了一些時間。
進行一番繁復的身份認證之后,鄭宇村如愿以償的見到了自己曾經的老領導。
“我就說當初不應該放你走,你看看,現在才多大歲數,跟我一個職位了。”
說話的人叫馮陽。
海軍研究院裝備論證一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