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村不太懂蒙太奇什么的,他只覺得只要不細致講都行,于是妥協點頭。
可薛成還是有些得寸進尺:“可以,咱們不具體到哪艘航母,節目內容主要由細分技術撐起來。”
鄭宇村抬頭:“什么意思?”
“就是說咱們在節目上討論一些模塊化的技術。”
“比如彈射,比如攔阻,再比如艦載機。”
“我們的節目時長是四十分鐘,如果光聊蒙太奇,不給點干貨,也不行。”
鄭宇村顯得很為難:“你說的好像彈射技術和阻攔技術就不要錢似的。”
做軍事科普比作理論研究要難上一萬倍。
既要講究節目效果,還要時刻注意不泄密。
“咱這兩項技術不是都取得了突破嗎?節目上掰扯一下怎么了?”
鄭宇村搖頭:“正因為有突破,才藏著掖著,要不我講講滑躍式起飛算了。”
“別,滑躍式軍迷都能掰扯明白,用不著您。”
鄭宇村無奈的笑了:“那就又僵住了,彈射和阻攔都是高度機密,一個字都不能講。你別說現在,五年后我都不一定能說。”
見此情景,梁編再次和稀泥:“那這樣吧,航母這期節目,我們找一艘外國先進型號,能對標4號的,通過剖析它的技術細節,來影射4號航母,這樣總行了嗎?”
倆人聞言,沉默不語。
腦海里都在快速的考慮。
站在鄭宇村的立場,剖析外國航母倒是沒什么問題。
作為一個理論研究者,他對國外裝備如數家珍。
尤其是那些可以成為頭號假想敵的裝備,幾乎是泄密級別的了解。
比如福特級。
如果節目上要講這玩意兒,他能滔滔不絕說兩期。
于是鄭宇村表示同意。
而作為內容方的薛成仔細想想,這樣節目效果也是有的。
只要節目的討論切入點得當,確實可以做到小梁說的影射的方式。
全程都不提4號,但句句不離4號。
最關鍵的是,也可以深入剖析細分技術,而不泄密,最大程度配合鄭主任的工作。
“那行吧,航母這期我親自做本子。”
妥協之后,薛成看了看桌子上的文件。
“航母是最難的,播出也是最后一集。”
“目前還有個任務,就是首播集的護衛艦。”
“鄭主任,護衛艦這塊,能說的總比航母多一些吧?”
節目的播放順序遵循著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邏輯。
因此海軍諸艦中,噸位最小的護衛艦首當其沖。
鄭宇村也早有準備。
這個領域,限制性確實沒有那么多。
而且由于大國都在發展驅逐艦,護衛艦領域幾乎都是小國在鬧騰。
講解起來頗有一種居高俯視的爽感,鄭宇村如魚得水。
于是他拿出了擬好的提綱。
“護衛艦這塊,我準備以三個點切入。”
“第一是平臺。”
“目前世界主流護衛艦都存在一平臺多艦型的情況.”
“因此平臺的強度,決定了護衛艦的基本素質。”
“第二是武器配備。”
“這個我不用多解釋,護衛艦的戰斗力主要取決于搭載什么主副武器。”
“這一塊主要還是看導彈,是我們的強項。”
“第三點就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原來普遍的觀點是護衛艦可能會逐漸被驅逐艦取代。”
“我認為不然,尤其是電動化技術出現之后,我覺得護衛艦的發展趨勢有可能會向小型化無人化轉型。”
離開了大方向的套路,具體到細節上,雙方的心態都平和了許多。
像護衛艦這樣噱頭不夠足的裝備,如果只側重于現有的盤點,節目效果可能會差很多。
于是他提出建議:“我覺得還是主要側重于第三點,小型化無人化。”
“我也這么覺得,因此我的提綱有一半都是側重于展望。”鄭宇村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