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地效飛行器?”
“吳工你都連名字想好了,真會拍馬屁啊。”
蘇雪松以為吳前在給陳晨的想法現起名,佩服的不行。
“什么叫起名,地效飛行器是本來就有的東西!”
吳前無語的不行。
這哪兒是發明,這明明就是張冠李戴。
氣墊船和地效飛行器完全是兩個東西。
前者是通過自身搭載的能源輸出為動力,自主的在船身下制造高壓空氣層,減少和水面的阻力。
而后者是提供過高速低空的飛行,讓機翼下方的氣流被壓縮成高壓區,利用的是空氣動力,不需要自身輸出動力。
兩種載具都是貼水面飛行,但原理本質不同。
陳晨的想法,完全就是地效飛行器的變種,不存在發明創造。
面對吳前的質疑,陳晨也拋出了一個問題:“有區別嗎?”
“有啊,這就像三輪和汽車一樣,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載具類型。”
“你管他三輪和汽車呢,你就說能不能跑吧?”
“…能”
陳晨才不在乎那些個東西。
名字、類型都是瞎幾把扯。
能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目前他們面臨的問題細掰扯下來,無非就是吳前不想前功盡棄,舍不得。
他千辛萬苦搞出來的氣墊船項目,不想就這么被斃掉,所以要找到出路。
而實話實說,氣墊船確實有點被時代拋棄了。
氣墊船需持續供氣維持氣墊,且高速航行時動力需求極高,導致燃料損耗巨大。
單艘造價和維護費用遠超普通兩棲船,且需專門港口設施支持,所以運營成本也很高。
再加上環境適應性交叉這些技術特征帶來的缺陷,導致氣墊船只能在快速突擊、極地救援這些特種領域小規模保留,具備光譜性。
所以要想讓吳前的心血不白費,那就只有一個辦法。
逐個解決這些缺點。
“如果氣墊船變成飛機,利用飛行器造成的氣流提供升力,能源損耗是不是會大大降低?”
吳前五官緊皺:“…好像…”
“如果變成飛機,它是不是不需要港口維護?”
吳前:“…好像…”
“如果變成飛機,你的項目是不是能保留下來?”
“好……”
“別好像了。”陳晨預判了他的回答。“你別項目叫什么,只要我們達成目的,叫啥都一樣。”
“確實……”
是啊。
陳總替他打開了新的世界觀。
叫氣墊船,還是叫地效飛行器,有什么區別嗎?
沒有!
最終的功能還是運輸,二者大的形式都是貼水面飛行。
最后的結果還是吳前自己的科研成果得以保留。
甚至思路打開之后,氣墊船的一些固有的劣勢會完全消失,又會完全獲得地效飛行器有點。
速度快、能耗低、還不需要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