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做什么?”
“啊?說話啊!”
“我既不懂船,也不懂飛機,你們打我主意干嘛?”
陳晨指著蘇雪松說道:“剛才蘇總說了,他們的智駕大模型已經有了一定的成熟度,正好能解決你們的問題。”
“錘子,我那是小轎車的智駕大模型。”蘇雪松滿臉拒絕。
他有些急了,隱隱覺得有一口鍋正朝著自己扣過來。
好家伙。
我只是來匯報個工作,怎么還攬上活兒了?
吳前不太理解:“大模型對于我們有什么幫助?”
“可以解決最重要的耐波問題。”
蘇雪松:“喂喂喂!看得見我嗎?說話啊!我怎么解決耐波性問題,我都不知道奶波形咋寫。”
陳晨:“這套智駕系統我是了解的。”
“核心之一,交通要素解算的算法,很出色。”
“蘇總也說了,他們在交通高峰進行了多次的試驗,成功率很高。”
“同樣的功能,也能用在海面上。”
蘇雪松:“我咋不知道呢?”
可吳前此時已經有些明白了:“您的意思是……地形解算?”
“對。”
蘇雪松對支架系統進行測試時,面對的交通參與要素很復雜。
尤其是在錢江這樣的大型城市。
最難以捉摸的不是街上的小汽車。
因為這些小汽車絕大部分的行動規律,都是可以預測的,畢竟有交通法管著。
真正難以預測的,是那些急著跑單的騎手,下班買菜的老頭老太太,交通優先等級最高的搶紅燈路人。
這些特殊要素,不確定性太強,完全是隨心所欲,沒有任何規律的。
可蘇雪松的智駕系統能在晚高峰時取得99%的成功率,說明大模型已經能夠預判這些不規則運行的要素的動作,完全夠用。
如果同樣的功能,用來預測地形,簡直就是手拿把掐。
海面上的波浪看似無序,實際上規律的一匹。
有高精度傳感器的配合,再加上算法這個最強大腦。
當一波小漣漪進入傳感器的探測范圍之時,后方有多少波大浪,將會在什么時候來到,解算出結果都是一瞬間的事兒。
陳晨大致預測了一些:“在地效飛行器上打在地形匹配算法,就可以讓載具提前預估海浪的到來,從而調整高度。”
“如此一來,波濤洶涌的海面,和風平浪靜的海面沒有區別,飛行器可以自動跳浪。”
“耐波性對于地效飛行器的影響也就微乎其微。”
吳前雙手狠狠一拍:“對啊!簡直就是如履平地。”
“如果耐波性解決了,那說地效飛行器是飛機,其實他在功效上更像船。”
由于只能貼水面飛行的特性,飛行器能夠承擔的功能,其實更像船。
由此,陳晨聯想到了許多應用場景。
“這種產品,民用起來的性價比不高,可要是軍用的話,香的很。”
“帶上一肚子的炸彈,以飛行器的速度運行。”
“我想不出有什么能夠阻攔它的辦法。”
海上作戰,艦船速度是摳死了的。
但如果一架飛行器擁有船的運載特性以及飛機的飛行速度,那將會是王炸。
吳前有些顧慮:“軍用的話,地效飛行器龐大的目標在雷達上看起來就像是燈塔,估計隱蔽性是個問題。”
“巧了,晨盾在搞無人機隱身方面小有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