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兵的人!”
“當兵的人!”
舞臺上的沈銘恩,還在繼續唱著:
“咱當兵的人!”
“有啥不一樣!”
“只因為我們都穿著,樸實的軍裝!”
“咱當兵的人!”
“就是不一樣!”
“為了國家安寧,我們緊握手中搶!”
……
線上直播間里有一位網友說得好:【沈銘恩肯定對軍人蜀黍們的日常生活有過認真的觀察!】
這話不是沒有道理的,要知道,日常生活中的軍人蜀黍走在大街上,很多人其實一眼就能看出他們的不同,比如站姿啊、步伐啊、眼里的堅毅啊……等等這些。
這種“不一樣”的直觀感受,被轉化為了歌詞里“有啥不一樣”的自問自答,進而升華了對軍人身份的深層理解!
細節到令人發指!
分析來分析去,網絡上有關于沈銘恩這首《咱當兵的人》的論調從理解一路到專業知識,可這首作品里,真正值得深思的,還遠遠不止這些!
從軍旅文化到國民記憶的符號構建,也就是其社會意義,才是最值得深思的!
《咱當兵的人》這首歌,突破了傳統軍旅歌曲側重“戰斗場景”或“思鄉之情”的單一敘事,轉而聚焦軍人的身份認同與精神境界,塑造了“熱血、擔當、奉獻”的現代軍人形象,后續如果傳唱廣的話,很輕易的就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構建公眾對軍隊的情感認知。
同時,歌曲的傳遞也超越了普通“軍旅生活”的范疇,看評論區的發言就能看出來,不同年齡層有著不同的共鳴,對于老一輩而言,它喚起了很多老一輩人對軍旅歲月的集體記憶;而對年輕人而言,其傳遞的“青春奉獻”價值觀與當代青年對“人生意義”的追尋形成呼應!
這種跨時代的生命力,源于它對人性本真與集體理想的雙重關照!
不難想象,這樣的作品,在日后,將會成為一個文化的坐標,記錄著一個民族對“擔當”與“奉獻”的永恒敬意!
“咱當兵的人!”
歌曲進入尾聲,沈銘恩嗓音高亢且高昂,帶動著全場觀眾的熱情,他大聲唱著最后一句:
“就是這~個樣!”
當歌聲漸弱……
當伴奏隨著演唱一同落下帷幕!
當樂器集體奏鳴最后一刻!
“喔!!!”
“啊啊啊!!!”
“牛逼!牛逼!”
“啪啪啪……”
整個現場,當真是喊瘋了啊!
歡呼聲、起哄聲、鼓掌聲!
各種各樣的聲音,融合、交匯在一起,恨不能要將這《華語打歌中心·紅歌季》錄制現場的頂棚給掀翻!
燃炸了啊!
很多人都在喊:
“精忠報國!”
“我要去當兵!”
“當兵后悔三年,不當兵后悔一輩子!”
“啊啊啊!我也要為國家奉獻出我的青春和熱血!”
歡呼、鼓掌的聲音,一直持續了得有個兩三分鐘。
這幫現場觀眾太熱情了啊!
沒辦法……
線上那邊可能還感受的不是那么真切,在現場聽live的人,真的有種“深深被震撼到”的感覺!
那會兒他們都感覺不像是在一個節目錄制現場聽歌,更像是在那種,閱兵儀式上,聽解放軍蜀黍們演唱的感覺。
線下尚且如此……
線上那邊,更是原地爆炸啊!
【牛逼!牛逼!】
【原諒我沒文化,我只能說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