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行說——他為前人,便該為后人踏出一條康莊大道。
“不錯,你們既然都準備好了,不日便可出發,路上的鏢師我已經幫你們找好,路上的盤纏、米面油糧等也都由我聶家赒助。”
聶先生在空墨書坊前送人,面前站立的都是宋家來的,或是府學里主動要求去西梧府相助的讀書人。他們中最次也是童生,甚至還有兩名舉子。
“多謝聶先生慷慨相助,學生們不勝感激。”眾人拜謝。
聶先生感慨的看著面前這群或憂慮或熱血的書生們,寬慰道:“你們不必謝我,都是宋大人的安排,去了之后,住處等俗物都不必操心。只盼諸位能竭盡所能教導當地學子,方不負宋大人所托。”
空墨書坊外這三十二名讀書人的眼睛越來越亮,皆彎腰對聶先生深鞠一躬,齊盛說道:“謹記夫子教誨,必不負宋大人所望!”
鏢局的人在前面騎馬帶路,一輛輛馬車從聶先生面前駛過,使他心中滿是惆悵。
“想去就去好了,省的天天在家長吁短嘆。”聶二夫郎捏著柄象牙扇,輕扇著過來。
聶先生神色復雜,“我確實一直徘徊不定,你從小就錦衣玉食,和我來昌平府已經是委屈了,再去嶺南……”
聶二夫郎睨了他一眼,“你勸別人的時候說的不是挺好聽嗎?怎么到自己身上反而婆婆媽媽的了,怎么說景行也是你唯一的弟子,多年不見去看看阿硯也好。若是我實在待不住,還能去揚州看看我”
聶先生本就心生動搖,被自家夫郎一勸便再無顧忌,于是這趟由北向南的旅程中,又多了幾輛聶家的馬車。
遠在西梧府的孟晚和宋亭舟尚且不知道他們的幾封信發出去,竟驚動了這么多人,他這邊還在和宋亭舟忙著學院建設的事。
專收女子和小哥兒的學院聽起來驚世駭俗,除了赫山縣無條件信任孟晚之外,其余縣城的建造都受到了當地百姓質疑。
赫山縣因為糖坊的關系,女子哥兒地位大大提升,一聽說孟晚要建座專門供女娘和小哥兒讀書的書院,尚且不知是什么用途,已經自發幫著運送起磚瓦石沙了。
所以在六地同建學院的時候,赫山縣是第一個把學院建好的。
孟晚站在那塊用巨石雕琢的“松韻書院”面前,心潮如翻涌的巨浪,一下下拍打著胸腔,說不清是激動還是震撼,只覺得渾身的血液都在奔涌。
他摸著巨石旁邊的一行小字,上書——齊盛三十年夏,八月二十,西梧府第一座女娘哥兒學院,由當地知府夫郎孟晚建于赫山縣。
孟晚摸著自己的名字,嘴角揚起來就沒往下落過,“不錯,記得后續在后面把鼎力相助的紅山村、紅泥村都刻上去。”
被孟晚派來搞基建的梁管事拿著炭筆往本子上記,“我記住了東家。”
跟過來的紅山、紅泥兩村的里長嘴巴都要笑歪了,“您太客氣了,我們就是給添些料,出出人力。”連知縣老爺都沒能在碑上刻文,他們兩村居然刻上了!
一旁的王知縣確實心生羨慕,但他卻不敢出口抱怨,因為宋亭舟正在考問他和縣學的教逾。
“你們也進去好好看看松韻學院是如何運作的。”宋亭舟沉聲吩咐道。
孟晚的松韻學院建在城外郊區,找了處寬敞的地方,鏟平后圍了一整圈高大的圍墻。
門前除了剛才那塊巨型石碑外,還種了兩排甘蔗。赫山是靠甘蔗發的家,他們此生難忘,現在家家戶戶門口都興起種甘蔗來。
學院的大門極為高大結實,門前還設有一座安保亭,到時候會請一些四十左右的婦人夫郎過來看守院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