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翰隨手按了一下保存文檔,然后自己用指紋解開手機,查看起具體的消息來。
“剛剛我們整理工作郵件,發現《讀者》雜志還有《意林》都給你發來過郵件,他們想讓你的作品發布在雜志上面,我把郵件轉發到你的個人郵件里面,自己查看一下吧。”
將近十秒的語音消息讓林翰聽得很舒服,他按住屏幕回答說道:“我看看郵件,等會兒給你回復吧。你現在忙什么呢?”
“現在坐在《vogue》的攝影棚里面,跟別人溝通明天拍攝時穿什么服裝,無聊得緊。”
陳佳璇以前也算是一個工作狂,不過自從談戀愛以來她就有意識的減少自己的工作量,開始放權給其余人,但這些大事還是得自己負責。
跟女朋友聊了會兒之后,林翰就打開郵箱,查看起這兩封郵件來。
《讀者》跟《意林》這兩個雜志都是中國目前最有影響力的雜志之一,擁有非常廣闊的知名度跟讀者群體。
其中《讀者》發行量位居國內期刊的第一方陣,特別是《讀者》雜志月發行量是穩居國內第一,世界綜合期刊第四,早在兩千年的時候就突破了600萬冊大關,在2003年更是達到800萬冊的紀錄,每年都在不停增長之中,如今它的銷售數字幾乎停滯,因為有電子版雜志的銷售。同時還有盲文版、少數民族文字版以及繁體中文版等。
至于《意林》就是一匹黑馬,創辦于2003年,只用了幾年時間就異軍突起成為青少年讀者中有影響力的雜志。它與老牌文摘雜志《讀者》、《青年文摘》并駕齊驅,成為著名的三駕馬車之一。
林翰自己當然也看過這兩本雜志,事實上絕大部分學生群體都曾經閱讀過這類型的書,它們的發行量并不是吹氣球膨脹出來的,以前初中以上大學畢業前人手一冊是常態。
哪怕是煲雞湯的雜志,能達到這個水準也說明這絕非普通的心靈雞湯。
這兩種雜志都給學生們閱讀歷史、哲學、情感乃至科技方面知識的機會,讓成長期的青少年們擁有跟眾多人文大咖作品接觸的機會,提供教科書所不能提供的只是,更為廣闊的視野跟更為廣博的涉獵,豐富著青少年們的精神世界。
在信息資訊來源有限、缺乏針對性的指導情況下,不少讀者都是通過這些內容博雜的讀物來獲取知識,從而影響到他們的興趣愛好以及人生價值觀。
回想起當初的歲月,林翰忍不住搖搖頭笑了起來,以前初中時候還有一個語文作業就是寫讀后感,而他就是拿著《讀者》在寫。
初看《讀者》的時候,他覺得自己被驚艷到了,這是任何作文書都沒有的效果,每篇文章都寫得那么美,那么富有哲理,仿佛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那時候的人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些就是所謂的心靈雞湯,反正林翰是被震撼了,被感動了。
直到他年紀越大,思考越多的時候,才逐漸從這種煽動性強、容易產生共鳴的行文風格里面掙脫而出。
這些雜志在人們年少、對世界一無所知的時候,為他們打下了一個基礎的框架,使得人們在日后能夠更快更好地認識、理解這個世界,盡管這個框架非常簡單,但依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