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呃,我也可以算一個吧,不過,我和他不一樣。”
高凡自然也知道楊凱說的不一樣是什么意思。
楊凱是高凡最早的合作伙伴,他曾經幫高凡優化過化學清洗劑的配方,后來還主導了維生素c工藝流程的研究,為滄海化工做過很多貢獻。
高凡對楊凱也頗為慷慨,從最早贈送一臺計算機給楊凱,到后來以各種名目給楊凱支付勞務費和分紅,前前后后給楊凱的錢不下百萬。
手頭寬裕了,楊凱自然不必像其他老師那樣苦哈哈地去申請十萬八萬的科研經費,有些課題一時申請不下來,他便自己掏錢做了,給研究生發的津貼也是自掏腰包支付的。
說來也是一個黑色幽默。因為楊凱不在意錢,很多研究說做就做,結果成果便出得比其他人更快更多。而有了成果,各種基金就會主動找上門來,很多時候甚至是基金委的人求著他去申請,這也算是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循環。
吳子賢的情況和楊凱大不相同。他因為幫高凡開發了幾個表面活性劑的配方,而能夠固定地拿到一些專利分成,但額度不及楊凱。吳子賢除了給家里寄一部分錢之外,把余下的錢都投入了自己的科研項目,是純而又純的“用愛發電”。
吳子賢在化學系讀完了碩士和博士,然后便直接留下了,目前是化學系的一名助教。除了完成系里的各項工作之外,他把所有時間都用于研究一個多年前就確定下來的課題:
二氧化碳合成淀粉。
這個課題,高凡是有數的。其一,他知道這個課題是可以研究出結果來的,在與吳子賢聊過之后,他也確定吳子賢目前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其二,他知道這個課題的難度有多大,吳子賢現在起步,至少要20年以后才能見到成果。而且這也是建立在未來國家能夠加大力度進行投入的基礎上的,如果僅憑吳子賢自己的力量,200年也不見得能夠成功。
在成功之前,吳子賢的所有努力,在旁人看來基本上就是白費力氣。無法出成果,就申請不下課題,只能是自己不斷地往里貼錢。此外,沒有成果也意味著吳子賢幾乎無法評上高級職稱,這在高校里可是非常致命的一個缺陷。
簡單說,楊凱自掏腰包搞科研,最終是名利雙收,現在已經評上了副教授,據說教授職稱很快也能評上。
而吳子賢同樣自掏腰包搞科研,卻至少在20年內必定是名利兩空,沒準就要把講師頭銜一直用到退休了。
也正因為此,楊凱才會覺得自己和吳子賢不一樣。
而且,楊凱是打心眼里佩服吳子賢的。
時下,大家最流行說的話就是“一切向錢看”。能夠耐得住寂寞,一心追求理想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