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諸葛亮究竟會給出一個怎樣的答復呢?
多年的相處,諸葛亮在劉赫的心中,已經從神一樣的人物,逐漸變為了一位至交密友。
他深知,諸葛亮的性格,與自己是截然相反的兩種類型。
他的性格張揚,而諸葛亮卻很謹慎,無論是看待事物的角度還是處理問題的方法,兩人都是完全不同。
劉赫一直很小心的處理他們兩人之間的關系,他希望自己與諸葛亮之間,是一種互補,而不是格格不入。
這也是他為何要將所有的政務全都交由諸葛亮一人的原因,不是他不愿去承擔那副重任,只是他怕過程中若是有什么意見分歧,會讓他們之間的關系產生裂痕。
然而今天,那種他之前想過,卻又不敢往深了去想的局面,終于還是發生了。
政見不合而導致的分崩離析。
諸葛亮親手起草并頒發的這條法令,自己是一百個不贊同,這個結果,諸葛亮當然也應該早有預料,可他仍是選擇這么去做了,而且還是選在了自己不在成都的時候。
萬一,諸葛亮聽不進去自己的勸阻,堅持要將這條足以摧毀整個益州經濟的法令推行下去,自己又該如何抉擇呢?
是公然翻臉,也要廢除這條法令,還是寧愿看著蜀地日益凋零,也要保全兄弟之間的情分?
這兩種局面,劉赫都不愿看到,更不愿去面對。
所以那只手,始終懸停在半空中,沒有去叩響門環。
“是伯顯么?”房內突然傳來了諸葛亮微弱的聲音。
劉赫心頭一緊。
那個聲音是那樣的虛弱,聲音的主人,顯然由于日以繼夜的操勞,已經幾乎沒有力氣再發出的更大的聲音了。
“既然來了,就進來吧。”
劉赫調整了一下情緒,推開門走了進去。
一進屋,一股濃烈的草藥味撲面而來。
劉赫看了看擺在桌案上的那碗還冒著熱氣的湯藥,輕聲道:“不吃藥,病好不了,還是快趁熱把藥喝了吧。”
說著,劉赫端起了湯藥,向諸葛亮的床榻走去。
“不要過來!”諸葛亮當即大喝一聲,因為用力過猛,又開始劇烈的咳嗽起來。
劉赫端著那碗眼看就要失去溫度的湯藥,站在了原地,沒有再往前走。
他忽然感到自己與諸葛亮之間,隔著什么東西,就好像此時眼前那道擋住了視線的屏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