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附和道:“確實如此,劉福剛一跑回去報信,他馬上就來了。從事發到現在,不過半個時辰的時間,若是臨時編湊,恐怕編不出這樣滴水不漏的理由來,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從將劉福安插進天機府的那天起,就早已想好了對策。”
聽著兩位大謀士的分析,劉赫只覺思緒更加凌亂。
他實在是看不懂,法正這么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以法正今時今日的地位,已經可以算是成就了一番事業了。
位列益州三大謀士,對于其他的那些讀書人來說,幾乎是此生都無法企及的高度,況且相比劉璋執掌益州之時,法正的權力和地位都提高了不少,應該心滿意足才對。
當然,做官做到了他這個位置,有了更多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
法正的野心到底有沒有膨脹,現在還真不好說,可如果說他是想要伺機奪權,劉赫還真不太相信。
以法正的眼光,應該不會看不清楚益州當前的局勢。
在整個益州官場上層都是劉備嫡系的情況下,他這個所謂的三大謀士,不過是一個說辭而已,為的就是安撫本地的官員,不會讓他們覺得被人排擠,不受重用。
如今的益州,無論是官家還是商家,最關鍵的位子上,都是諸葛亮和劉赫安排的人。
軍中就更不用說了,手握兵權的大將,清一色的劉備軍原班人馬,只有幾個當初在益州頗有些威名的武將,手里還有一點點兵權,可手底下的兵馬,也只不過兩三百人而已。
說白了,只要你不是當初隨劉備從荊州入川之人,就很難在如今的益州官場上牟取一個高位。
這倒不是說這些人永遠沒機會,只不過益州易主的時間太短,想要真正博取掌權之人的信任,恐怕還得再熬上幾年才行。
在這樣的形勢下,法正應該很清楚,自己根本無法興起太大的風浪,若是貿然行動,只會引火燒身。
像他這樣一個可以得到諸葛亮認同的大謀士,顯然不會做出這等愚蠢至極的舉動。
如今法正最好的選擇,就是兢兢業業的干好他自己手里的那攤子事,凡事謹慎一些,為人處事低調一些,麻煩自然也會少一些。
這么做雖說此生再難有更大的建樹,但至少可以保住他那個益州三大謀士之一的名銜,萬一之后劉備成就一番霸業,他也能跟著沾光,封侯拜相自然是少不了的。
退一步講,就算是這輩子都偏安一隅,困在益州的地界里,至少在蜀地百姓的心目中,也能算得上是一個大的不能再大的官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