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叵測,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世界觀。
所謂的英雄和狗熊,在對立的集團看來,是完全相反的。
妻子淡然,道:“但是回國怎能那么容易?你試想過沒有,朝堂上下都若是認為你劉興祚是個投敵賣國的大“漢奸”又該如何?”
大明朝廷,最早向劉興祚拋出橄欖枝的是卻是袁可立,袁可立為官清廉,文武通才,百姓深深愛戴,素有“鐵面御史”之稱。
當袁可立上任登萊巡撫之后,私下曾寫信給劉興祚,曉之以情喻之以理,希望他棄暗投明,報效大明。
有明一代,登萊巡撫計十四任,第二任袁可立最有作為。收難民,練遼兵,是唯一被列入登州名宦祠特祀的登萊巡撫。
被袁可立認可以后,人生昏暗迷茫的劉興祚頓時找到了希望,旋即派出了自己的心腹金應魁偷偷走海路與袁可立聯絡。
然而明朝上下不相信劉興祚是真心投降的,只因為劉興祚在后金不是一般的小嘍啰,而是努爾哈赤的姻婿,大權在握、前途無量。
東林黨那群人是怎么都想不明白的,嘴里喊著愛國,卻不知道有一種愛國可以為了祖國美好的明天拋頭顱灑熱血。
登萊的總兵沈有容更是不相信劉興祚會投降,直接把他派來的心腹都給扣留了,準備交給朝廷活剮了。
沈有容更是堅持認為,劉興祚這是故技重施,曾經的遼沈之戰慘敗,都是因為后金策反了明朝將領里應外合的結果!
袁可立上演苦肉計,給朝廷上疏,讓朝廷將計就計,誘降劉興祚,來了以后再處理也不遲,反正也不吃虧。正因為如此,大明朝廷才同意袁可立繼續實施招降計劃。
接下來,袁可立一邊寫信勸降劉興祚,一邊整頓軍備,讓劉興祚感覺到棄暗投明是明智之舉。
雙方最后協定,由劉興祚里應外合,明軍水師從旅順口登陸,一舉收復遼東半島。
然而,劉興祚的計劃尚未實施就遭到了小人告密。一個名叫王丙的人,因為貪污問題被人舉報,他害怕劉興祚雙規他,就把劉興祚的政變計劃告訴了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事實,更不愿意相信。劉興祚矢口否認,努爾哈赤最終也沒找到確鑿證據證明自己的愛將反叛。
為絕后患,努爾哈赤以殘酷的手段屠戮了復州兩萬名漢人民眾。
可以說,努爾哈赤的屠刀在劉興祚的身邊轉了一圈,殃及魚池,但都沒有落在他的身上,只是將他由總兵將為參將。
此外,投降的許多漢人高官也遭到了捕殺牽連,連李永芳和佟養性也跟著遭殃。
原先最富有的遼東四州,也漸漸被金國放棄。袁可立雖然沒有成功招降劉興祚,但是他的戰略目標卻達成了,防線大大向前推進。在這時,能夠與孫承宗齊名的一代名臣袁可立卻在朝廷內斗中被迫辭職。
劉興祚因告密事件開始沉寂,他知道努爾哈赤起了疑心,只要自己稍有動靜就會人頭落地。現在能做的就是等。
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繼位,對劉興祚又開始給予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