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死了,死的算不上悲涼,這是他的命,命中注定就該死。
大多數人都認為他罪有應得,也有一部分反對魏忠賢的人覺得魏忠賢死的令他們很治愈,讓他們的靈魂和精神得到了滿足。
雖然魏忠賢死了,但是崇禎并沒有覺得有所放松,許多的事情并還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
魏忠賢的黨羽也如鳥投林一般,一哄而散。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魏忠賢死了,袁崇煥被崇禎解除了兵權并羈押,一切都陷入到了沉寂之中,崇禎又開始了思考人生。
年輕人,永遠是社會的中流砥柱,特別是在王朝的末期,最終拼的都是人口。雖然課本上說,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但是在生產力還不足夠發達的古代,人口才是第一生產力。
除了人口這個重要的因素以外,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軍隊的戰斗力。
想一想當初,朱元璋奪取天下之時,擁有超過100萬的正規軍。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軍隊數量更是超過了150萬,叱詫風云的大明軍,南征北戰,該打臉的打臉,不給敵人絲毫的臉面,接連的把敵人打趴下。
到了后來明朝軍隊的數量就越來越少。到了崇禎一朝時,能夠叫的出名字的軍隊就只剩下了三支。
分別是祖大壽的關寧鐵騎、孫傳庭的秦兵以及盧象升的天雄軍。
但這三支軍的軍力也是強到爆表,不比女真軍弱。
不過,按照當前的局勢,想要募兵太難了,不是說年輕人怕死,而是當兵實在是沒有什么出息。發不出軍餉不說,還有性命之憂,所以也就沒有什么人愿意當兵了。
大炮一開,黃金萬兩,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讓崇禎非常頭疼,這個問題就是明朝宗祿問題已經成為拖累明朝財政的巨大包袱。
一個靠農業稅收的國家,想要養活這個龐大,貪婪的,官僚集團太難了。
改革,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當初朱元璋剛剛創建明朝這個帝國的時候,宗祿問題并沒有像現在這樣嚴重。
太祖當初所制定的宗祿問題,現在成了拖垮這個帝國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朝初年確立起來的宗室供養制度規定宗室成員不得參與科舉,不得從事四民之業,完全依賴所在地方官府提供的祿糧生活。
洪武九年二月丙戌確定諸王公主歲供之數,其中規定:“親王歲支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疋,紵絲三百疋,紗、羅各一百疋,絹五百疋,冬、夏布各一千疋,綿二千兩,鹽二千引,茶一千斤,馬匹草料月支五十匹。”
總之一句話,到了后來,朝廷已經養不起這樣吃宗祿的皇室成員了。
朱元璋打天下,有兩把刷子,可在治理天下時卻遠遠不如他南征北戰來的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