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國歷史上唯一出身赤貧的皇帝,他想要老百姓活在自己構建的小農社會里面。
如果有可能,朱元璋恨不能廢除貨幣和商品交易。
明朝每戶人家都要承擔實物稅,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親自指示,讓人民納稅實物不入倉庫直接供應軍士家庭,軍士則不再發給糧餉,并規定先在應天府抽派若干稅民和金吾衛的五千軍士對口。試驗一年后朱元璋認為成績良好,乃通令全國一體施行。這一辦法之脫離實際窒礙難通,自不待言而自明,于是只好虎頭蛇尾,銷聲匿跡…
軍隊也如此,實行衛所制,官兵在駐地自耕自食,亦農亦兵。實際上這種制度,并非不能實行,只是實行起來卻非常的困難,大多數時候只不過是皇帝的一廂情愿。
一分錢不用花,就能養活龐大的軍隊,這種一本萬利的事情,誰不做誰是傻的。明太祖很得意,說他是養百萬兵而不用花國家一分錢,但結果只是養活了百萬名集體農莊的農民而已。
到了明朝中后期,衛所軍隊與普通農民無異,毫無戰斗力。
更可笑的是,建造世界上最雄偉、最長的南京城墻時,每一塊城磚竟然是從全國各地燒造好后運來的。
朱元璋也許沒有想到,在南京建一個燒制城磚的工廠會是更高效、更經濟的手段。
一個擁有著小農思想的皇帝,想要讓他有遠見,這是不可能的。這就是明太祖的思路和治國理念。在這個背景下,明太祖實行海禁就一點也不奇怪,連國內貿易都想要禁止,更何況是對外貿易?防御倭寇不過是實行海禁的一個很好的借口。
但是事情有例外,明朝皇帝曾有一次公然違背了明太祖海禁的命令,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的動機來自于篡奪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皇位的明成祖朱棣,一是朱棣懷疑建文帝隱藏在西洋,所以進行搜尋追捕。
二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進行的政治游行。
從這兩個出發點來看,鄭和下西洋的實際意義就不會大,因為所取得的成效微乎其微,純粹的賠本賺吆喝。
鄭和七下西洋一不殖民,二不貿易,結果只能是勞民傷財,因此遭到臣下的普遍反對。
明成祖好大喜功,執政時間一長,必然結果就是國家財政的破產。
鄭和七下西洋沒有任何實際的經濟價值,只算政治賬,不算經濟賬,這一華而不實的舉動很符合好大喜功如明成祖的胃口,但卻是國力所不允許的。
大臣們懾于明成祖的淫威,敢怒不敢言,只好借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剛剛落成即被雷電擊中燒光的機會發難,逼得他罷下西洋。其實不要說七下西洋,就是七十次下西洋,按照這種動機和做法,對中國只是有害無利的,徒費國力的政治游行而已。
明朝一直陷于財政困難的窘境,因此國家動員能力極差。到了明朝末年,人口已經差不多兩億,但最大一次動員的兵力不過就是松山會戰時的13萬軍隊,這已經是窮盡國力。
軍隊的動員能力不僅僅單純是軍事上的動員,軍隊遠征的數量和距離,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決于能動員多少人參軍,而是后勤能否保障,這純粹就是國家的全面動員能力了,尤其要有財政能力作為支撐。
太多太多的原因制約了明朝軍力的發展,有些是對的,有些不見得是錯的,只不過是在某個時間點不太合適而已。
就像魏忠賢的死,究竟是好還是壞,崇禎也說不出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