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著,葉適收了傘,對姜灼華道:“走吧,咱們進去。”
進了寺院,一行人各請了三炷香,進大雄寶殿里挨個拜佛上香。
禮佛畢,葉適和姜灼華來到院中,向一位在院中灑掃的居士問道:“敢問這位居士,寺里有位小師父,年紀不大,是負責晨起開山門的,不知他在何處?”
那位居士行個佛禮,回道:“是利生小師父嗎?施主您稍等,我去寮房找找。”
說著,那位居士將掃帚搭在小花園邊的矮墻上,去了寮房叫人。
不多時,居士領著利生小師父走了出來。
小師父一見葉適,便笑了,眸低中依舊是那一份如山間甘泉般的清澈,他上前道:“咦,您不是一個多月前的那位施主嗎?”
畢竟葉適外貌出眾,見過的人鮮少會忘了他。
葉適笑笑道:“正是在下,當日承蒙小師父布施,今日特來道謝。”
說著,葉適命元嘉將備好的百兩紋銀奉上。
利生小師父見此,忙擺擺手道:“小僧持金錢戒,不受金銀。您看,寺里都沒有功德箱。”
葉適聞言,也不好強迫,只得道:“那該如何感謝小師父?”
利生小師父笑笑道:“不瞞施主,寺里一直想建個萬佛樓,奈何我們這里護法居士不多,所以一直未能成行,施主若是有心,可助一助佛事。”
葉適聞言哪有不允的道理,命元嘉將銀兩收回去,對利生小師父道:“既如此,等在下回到京城,便派人來助寺里修建萬佛樓。”
利生小師父自是不知道葉適的身份,叮囑道:“之前有位居士,助我們打了地基,施主千萬不要在能力范圍之外將此事擔在肩上,能助一點是一點。畢竟佛門講求眾生喜樂,若是修萬佛樓一事成為施主的負擔,是萬萬不可取的,量力而行便是。您幫忙修一點,旁人再幫忙修一點,慢慢也就起來了。”
葉適聞言,心下微嘆,確實,若是承擔自己能力之外的善事,無疑是給自己壓力,會漸漸退卻為善之心,利生小師父此言,既可以讓有心幫忙之人出一份力,又不會因為自己出力少而覺得不好意思,更不會讓行善成為負擔。
佛門智慧,原是讓眾生離苦得樂,帝王之道,也該如此。
幾人又說了幾句,正欲離去,這時,卻聽觀音殿里,傳來一名女子悲戚的哭聲,聲音嗚嗚咽咽,好似有什么極為傷心的事。
利生小師父聽聞,面露悲色,出家人慈悲為懷,有人在寺里哭成這樣,總得問問是何緣故,但是聽聲音是名女施主,他身為僧,不太合適單獨去問。
利生小師父想了想,轉而對姜灼華道:“小僧不大方便,能否勞煩小姐一同走一趟。”
姜灼華報以微笑,點點頭,跟隨利生小師父,和葉適一起走了過去,其余人等在原地。
走到觀音殿門口,但見一名十五六歲左右,身著碎花棉布對襟裙的民間少女跪在蒲團上,哭得萬分傷心。
姜灼華走上前去,半蹲在那少女身邊,詢問道:“姑娘遇到了什么難心事?怎么哭得這般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