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君祭天,群臣伏首。
太廟祭壇前,君臣皆神情肅穆,禮部尚書張沂聲調抑揚念誦祭天文稿,一篇洋洋灑灑的四六駢文念完,天地間隱隱風雷涌動。
趙孝騫沉默地注視著面前的祭壇,鑄成的青銅大鼎前,幾縷青煙扶搖直上,升騰九霄。
一套繁瑣的祭天儀式后,隨著張沂的喝唱聲,君臣起身。
張沂走到趙孝騫面前,低聲道:“官家請移駕大慶殿,大典還未結束。”
趙孝騫突然道:“一切都要按流程走是吧?”
張沂一愣,道:“自然是要按流程走的,天地鬼神不可欺。”
趙孝騫默然片刻,道:“我不欺天地鬼神,只稍微改一改流程,讓我獨自進太廟看看。”
張沂面露難色:“這……”
沒等他回話,趙孝騫卻已邁步走進了太廟內。
底下的群臣一片嘩然,眾人交頭接耳,不知這位新君要做什么,大典流程里根本沒有這個儀式呀。
于是眾人的目光紛紛望向張沂。
張沂在這種場合也不好解釋,只好攤手露出苦笑。
倒是政事堂和樞密院的不少重臣微微瞇起了眼。
今日是登基大典,可這位新君卻能做出令人意外之事,也不理會旁人的眼光,顯然這個年輕人極有主見,個性甚強,不會輕易被旁言左右,日后與這位官家相處,恐怕還是盡量恭順一點。
趙孝騫不理會身后數千朝臣的竊竊議論,他獨自邁步走進了太廟,仰頭看著太廟正當中的歷代大宋帝王牌位,以及每位帝王的畫像。
從太祖,太宗,一直走到神宗,以及新掛上的哲宗畫面前。
在哲宗趙煦的畫像前,趙孝騫站定了腳步,深深地凝視著畫像上熟悉的眉眼五官,久久佇立不動。
許久后,趙孝騫垂下眼瞼,低聲嘆道:“對不住啊,我還是走到了這一步……”
“也要謝謝你,當初若非你刻意留了幾分余地,今日的我恐怕沒那么輕松。”
“你的志向,未來我幫你完成。”
“大宋需要改變,它太糟糕了,但愿在我的人生結束前,我能給大宋歷代帝王送上滿意的結果,讓我無愧于奉享太廟,受后人香火。”
說完趙孝騫朝趙煦的畫像長揖一禮。
群臣在太廟外的廣場上等了很久,禮部尚書張沂急得額頭冒汗,現在的大典儀式有點失控了,這讓張沂很惶恐。
萬一今日在大典儀式上搞出了什么大事,別人不敢怪罪官家,但他這個禮部尚書可是要被問責的。
幾番猶疑后,張沂打算進太廟把趙孝騫請出來,幸好,當他正要進去的時候,趙孝騫自己走出來了。
張沂長松了口氣,望向趙孝騫的眼神幾乎充滿了乞求。
活祖宗,別搞我了好不好?
“官家請移駕大慶殿。”張沂躬身道。
趙孝騫的表情看不出任何端倪,不知道他剛才在太廟里干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