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已下旨召許將回京,接任樞密使一職,諸公可有異議?”
在座的幾名重臣紛紛搖頭,表示沒有異議。
許將的資歷擺在這兒,人家不僅是狀元公,還有親赴前線戍邊領軍的資歷,回京接任樞密使自然再合適不過。
在座的唯獨安燾的神色有些不自然,畢竟他比許將的資歷更老一些,可惜許將的資歷光芒太耀眼,比安燾強上許多,所以曾布被罷免后,終究也沒輪到安燾,他仍然只能是樞密副使。
趙孝騫朝安燾投去歉意的一瞥。
老安沒毛病,頂多有點倚老賣老,人還是很踏實的,記得曾經還在趙煦面前為趙孝騫說過好話。
可惜公是公,私是私,朝堂官職有能者居之,這個方面講不得情面。
“厚卿先生,回頭朕賜你黃金百兩,絲帛百匹,令宮人送到您府上,以彰先生多年來勞苦輔佐之功。”趙孝騫溫和地笑道。
安燾起身長揖:“臣謝官家天恩。”
章惇等其他朝臣會意一笑。
該封賞的人其實在登基大典時基本都封賞過了,現在單獨賞賜安燾,自然是為了安撫,畢竟論資排輩的話,樞密使的位置原本應該是安燾的。
趙孝騫有自己的考量,安燾年已六十許,思想方面比較固執守舊,漸失進取之心。
而大宋的樞密院主管軍事,未來幾年內是要對遼國和西夏用兵的,只能任用銳意進取的臣子,才能讓這場戰爭達到最大的利益。
許將比安燾年輕幾歲,更重要的是,他曾在軍中當過副使,熟悉了燕云邊軍的風格和戰力,任許將為樞密院,坐鎮汴京,謀劃戰略,調度兵馬,比安燾更合適。
趙孝騫看著眾人,緩緩道:“朕打算這兩三年內積攢國力,囤積糧草軍械戰馬甲胄等,兩三年后,朕將發起北伐,爭取將遼國滅于斯役,先知曉諸公,望諸位通力配合,勿復內斗,徒損國本。”
眾人凜然,同時起身應是。
“樞密院就由沖元和厚卿先生牽頭,現在可以提前制定北伐戰略,這兩三年里,皇城司的勢力也將擴張至遼國朝堂和民間,刺探更多的情報,以供樞密院參詳斟酌。”
“朝堂諸臣各司其職,子厚先生負責內政,回去召集政事堂諸公,商議新政修正一事,政令不可過于激進,更不可缺乏監管,寧損朝廷國庫之利,不可損百姓農戶之利。”
趙孝騫停頓片刻,低沉地道:“朕發動北伐可以多等幾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朕有耐心,等得起,但若因為要北伐而對民間橫征暴斂,朕與昏君暴君何異?”
“所以,政事堂諸位修正新政條款時,不必在意北伐的計劃,此事延后幾年也無妨,重要的是保證百姓之利,現在的新政不行,弊處太多,民不聊生,必須馬上修正。”
章惇起身長揖道:“臣明白官家的意思了,這就回政事堂召集同僚,商議修正新政一事。”
趙孝騫滿意地點頭。
上次與章惇的一番交心相談,終歸是有了一些效果。
這位宰相的態度比以前積極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