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碰到像樣點的對手,李豐正覺得沒殺爽呢,對面就撤了。
頭一次碰到這么一回事的他也是懵了幾個呼吸。
但是當他看到地上己方跟魏軍那接近一比三的交換比后便也明悟。
隨后或許是因為得了上司某些具體指示,又或者是自己見獵心喜。
也是毫不遲疑,選擇追殺上去。
這種追殺效率比對沖要低得多,但是己方幾乎是零傷亡,卻能對敵人持續造成傷害。
對于費曜來說所幸他們的逃離目標都是一致的,卻是能讓麾下始終處于一種敗退而不潰散的狀態。
就這樣,漢軍并不是太有效的追擊與射殺持續了一段時間。
魏軍也持續性拋灑了部分尸體和無人駕駛而跑開了的馬匹。
但隨著費曜部騎兵碰上自家大規模步兵相向而來。
李豐便是不敢繼續深追了,雖然剛剛小勝一場,卻沒有沖昏頭腦到拿著兩千不到的騎兵去沖行進的數萬大軍軍陣的地步。
這時魏軍中再出動了約兩千騎兵,接應上退回來的費曜,然后重新高舉大旗。
有了友軍的加入,費曜部似乎又重拾了信心,四千騎兵的規模肉眼可見的比對面多了好幾層。
他們列在魏軍行進行列的前頭,向駐足觀望的李豐部靠近。
“打不了,走。”
李豐不戀戰,撥馬便準備回營。
不過回營之前,還想著先去對沖戰斗之地簡單收拾一下隊友的遺骸。
于是一眾漢軍跟著轉向,原路返回,也不去東北方向數里外的高坡了。
這時,費曜看著漢軍匆匆離開的方向,忽然心有所感,再次帶著四千騎急速前進起來。
當抵達對沖之地里許遠的時候,卻又見到一支兩千規模左右的漢軍騎兵在另一個方向上整齊列陣。
雙方中間便是李豐率領的漢軍騎兵,正一邊警戒一邊收斂戰友的尸體。
顯然,若是費曜敢沖上去,對面的漢軍便不介意跟他來一場四千對四千的騎兵大戰。
費曜沒有那個信心,迅速按下了想要收攏一批漢軍甲胄的心思。
他望著那兩支在陽光下泛起微微閃光,刀槍林立,行動神速,陣列嚴整的騎兵部隊。
三五個呼吸后便選擇了撤兵。
對他來說,完全沒有必要在這種規模和士氣的漢軍主力面前用不可承受的損失去占小便宜。
“費曜不是放言要生擒吳懿、魏延之流嗎?這仗打的,把他貶謫三級都不為過。”
魏軍大陣,前倆支應的魏將朱贊在看到費曜落敗歸來后,便對曹真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說起來,朱贊先前也只是去漢軍未及時修建完畢的營寨之間游覽了一番,并沒有正面直接交手。
他是不知道漢軍騎兵真實戰斗力與己方的差距如何。
所以對此番表現本能的便是歸咎于領兵將領費曜才能不足。
很正常,人們在信息不足的時候總是會腦補出一個可以讓自己邏輯自洽的和順理由。
費曜年輕,面對老將這有些責難的話也不能直接回懟,而且他也沒有心情回懟。
漢軍騎兵強于我軍,就剛剛碰到的這一批,恐怕實力與上騎也只在伯仲之間。
這是重要的情報,但說出來總歸是有些長他人志氣為自己開脫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