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岱所率領的漢軍數量著實有限,僅僅只有一萬五千余人而已。
再加上那些鮮卑與匈奴的附庸軍隊,滿打滿算也就是兩萬多,不到三萬人罷了。
需知,這些鮮卑和匈奴的附庸軍實際上在攻堅這等關鍵戰斗中是指望不上的,真正能夠倚仗的唯有漢軍自身。
誠然,以漢軍之精銳,即便僅依靠馬岱麾下那區區萬余兵力,要從塞外成功突破長城防線亦非難事。
畢竟長城防線雖長,但因其地域遼闊,必然導致兵力分散部署。
而漢軍若決定發起突擊,則可精準地選定一個關鍵點,從而實現兵力集中突破。
如此一來,以點破面突破長城封鎖不是難事。
然而,需要明確的是,長城存在的重大意義并非單純阻擋敵軍入侵,其更為關鍵的作用實則在于封堵道路。
盡管敵軍有可能成功突進長城之內,但后續獲取補給將會變得異常艱難。
一旦長城的缺口被及時補上,那么突入的軍隊便只能通過就食于敵來維持生存,即所謂的“以戰養戰”。
此外,眾人皆知,季漢的軍隊向來紀律嚴明、作風優良,從未有過抄襲掠奪百姓財物的行徑發生。
更不必說如同匈奴鮮卑那般對著漢人百姓進行卑劣無恥地打草谷的舉動了。
一直以來,漢軍那種對百姓秋毫無犯的優良傳統,使得季漢朝廷和軍隊深受民眾愛戴與擁護。
司馬懿實在難以想象,如今實力更為強大、規模更為龐大的漢朝廷,難道會變得更加狹隘?
僅僅只是為了奪取一個并州,就要毀掉耗費數十年時間苦心經營才樹立起來的仁德形象嗎?
這豈不是親手將仁義之師的美名毀于一旦,這種做法簡直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如果漢軍果真如此行事,那么司馬懿絕對可以毫不留情地譏諷他們已經喪失底線,自己就算戰敗也是情有可原。
從前,哪怕是在局勢異常艱難的時期,季漢都未曾采取過如此手段。
所以現在,漢軍必然更會彰顯自己是仁義之師。
既然無法通過劫掠來補充后勤物資,那就只能依靠自身的后勤保障系統了。
但問題在于,漢軍在突入長城所形成的缺口之處,必須要留下一定數量的軍隊負責守衛糧道安全。
可是,如果留守的士兵人數過少,當面對從其他地段源源不斷趕來增援的長城守軍時,就極有可能出現防線失守的危險狀況。
一旦這個至關重要的缺口被敵軍攻破,后勤補給線將會瞬間斷裂,整個大軍便會陷入長城內部的封鎖包圍之中,甚至可能會被對方一舉包餃子殲滅。
反之,如果留守的士兵過多,以之后馬岱所剩余的那點兒兵力而言,想要攻打一座小小的縣城都會變得舉步維艱,難以對魏軍造成實質性的威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