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懿于西邊河岸尋了一處高地站定,觀察到對岸魏軍早有準備便已經知道此次偷渡大概是失敗了。
但是本著來都來了的精神,他還是派出麾下三十艘艨艟斗艦,讓他們全速出擊。
漢軍將士們早已經是摩拳擦掌,士氣如虹的便向著黃河對岸疾馳而去。
這些小型戰船在江面上破浪前行,氣勢如虹。
吳懿副將率領著這三十艘戰船迅速接近對岸,只見岸邊早已嚴陣以待的魏軍列好了陣勢。
魏軍的弓箭手們藏身于防御工事之后,拉滿弓弦,蓄勢待發。
當漢軍戰船進入射程范圍時,雙方瞬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對射。
漢軍士兵們機靈地躲在船上精心設置的掩體后面,有條不紊地向岸上射箭還擊。
而魏軍的弓箭手則憑借著岸上的有利地形和防御設施,不斷發射出密集的箭雨。
一時間,天空中箭矢如雨,軍鼓聲、喊殺聲震耳欲聾。
盡管雙方的火力都異常兇猛,但由于彼此都有良好的防護措施,因此傷亡情況并不嚴重。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漢軍艦船上攜帶的箭矢便逐漸消耗殆盡。
副將便果斷下令撤退,三十艘戰船在一片硝煙彌漫中調轉船頭,急速返回己方陣營。
而船只處于劣勢的魏軍無法展開有效追擊。
吳懿也并未因初次進攻受挫而氣餒,他很快便調整戰略。
緊接著,他派出了一批中型運輸船,準備搭建浮橋以跨越黃河天塹。
同時,那些剛剛得到箭矢補充的小型戰船則圍繞在運輸船周圍,為其提供嚴密的掩護。
此時,對岸的魏將夏侯霸見此情形,也是立即做出應對部署。
他一方面親自指揮一支精銳部隊乘坐船只木筏沖入水中,與漢軍展開近身搏斗,也就是所謂的接舷戰。
另一方面,則派遣另一支隊伍專門負責破壞正在搭建中的浮橋,目的明確就是阻止漢軍進發。
戰斗從白天一直持續到黑夜,漢軍拼盡全力搭建浮橋,可每當浮橋延伸到一定程度,魏軍就會蜂擁而上將其摧毀一部分。
如此反復,整座浮橋始終無法完全建成,始終處于一種半建半毀的狀態。
事實上,在那場驚心動魄的浮橋爭斗中,盡管雙方都拼盡全力、浴血奮戰,而且魏軍將士的傷亡比例還是稍稍高于漢軍。
然而遺憾的是,這樣的戰斗規模相對較小,雙方是伸出兩個線來對戰,不是大軍列陣的正面血拼。
所以這種程度的損耗放在總體數量上來看,其實并不算特別高。
這還是雙方第一天開戰,都是主帥親臨、戰意昂揚,因此將士們都奮勇爭先、銳意正濃,搏殺的也頗為激烈。
若是后面持續對峙下去,雙方銳意頓挫,肉搏戰也不見得會打得如此血腥了。
吳懿試圖采用這樣一種策略,即以持續的小規模沖突來逐步消磨掉魏軍的有生力量。
不得不說,從理論上講,只要堅持下去,最終確實有可能獲得勝利。
但問題在于,如果按照目前這種緩慢的節奏推進,想要成功建成浮橋恐怕得等到整整一百天之后了。
到那時,別說是立功受賞了,只怕吳懿還會因為貽誤戰機而被問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