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認為,劉禪之所以要求各部尚書直接向自己稟報事務。
不過是為了展現出他作為一國之君的勤勉與積極,從而樹立起良好的形象罷了。
基于這樣的想法,兩人對此并未過多地放在心上。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四五個月過去了,就在眾人都還未曾回過神來之時,劉禪卻突然頒布詔令。
明確表示要將這種讓各部尚書直接向自己匯報工作的方式確定下來,并使之成為一種長期穩定的制度。
直到這時,法正和劉巴方才如夢初醒,意識到這位看似稚嫩的皇帝實際上早已暗中布局。
其真正目的竟是要對朝中大臣們進行制衡,逐步削弱他們手中的權力,以實現皇權的集中掌控。
此時再想做出應對已然為時過晚,因為經過這段時間的運行,尚書臺上下已然習慣并且適應了之前那種直接向皇帝匯報工作的模式。
如此一來,行為的慣性已然形成。
即便身為尚書令和尚書仆射的他們想要阻止皇帝奪取權力,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那些原本就負責直接向皇帝匯報工作的各部尚書們,自然不愿意輕易放棄這份能夠直接與皇帝溝通交流的權力。
所以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有人膽敢試圖剝奪他們的這一權利。
這些尚書們必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支持皇帝,進而站到尚書令和尚書仆射的對立面去。
就這樣,在各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劉禪旨在加強中央集權的這項制度得以順利推行。
整個過程幾乎未遇到任何實質性的阻礙或反對聲音,就這樣波瀾不驚地被確立了下來。
然而劉禪并未就此結束。
他不僅讓軍機臺分走了尚書臺大部分的軍事方面的權力,更是對尚書臺內部結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曾經在尚書臺中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兵部,如今已徹底淪為一個僅負責后勤保障、日常兵馬數量統計以及軍隊裝備維護工作的部門。
至于調兵遣將、制定大軍征戰沙場戰略之類的軍國大事,則完全由新設立的軍機臺全權接管。
與此同時,在尚書臺眾多部門之中,原本話語權最為強大、腰板挺得最直的戶部。
其所掌握的財政大權也未能幸免。
劉禪巧妙地將其一分為三,劃分為三司。
其中,一司專門負責處理來自農牧業等第一產業的稅收事務;另一司著重管理工商產業所產生的稅收;還有一司則專注于把控山川礦產帶來的收益。
這三司彼此之間毫無隸屬關系,均直接向皇帝一人負責,各自分管財政領域中的一部分事務。
如此一來,只有皇帝本人才是整個朝廷財權的最終且唯一的掌控者。
隨著權力的高度集中,皇帝所要面對的工作量自然也是與日俱增。
不過,站在前人智慧的肩膀之上,聰明的劉禪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方法,那就是組建內閣。
在內閣當中,諸位大臣們需要依照皇帝的旨意行事,絞盡腦汁地為皇帝提供各種處理政務的建議和方案。
通過這種方式,皇帝得以從繁重的政務思考和操勞中解脫出來,搖身一變成為只需安坐高位、享受成果的上位決策者。
在封建王朝的政治體系中,內閣可以被視為皇帝的私人秘書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