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需要明確的是,內閣本身并不具備直接處理政務的實際權力,而且它也不屬于尚書臺所管轄的范疇。
皇帝牢牢掌控著內閣成員的人事任免大權,也就是說,內閣成員的任職與離職完全取決于皇帝個人的主觀意愿和決策。
從本質上來說,內閣就如同皇帝的口舌耳目,忠實地傳達并執行皇帝的旨意。
這種特殊的制度安排無疑是明清時期君主專制高度集中的杰出創造。
回顧歷史長河,就會發現那些在中央集權以及君主專制方面相對于前朝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朝代。
比如漢朝、唐朝和明朝等,其出現昏君的概率相對較低。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或許在于這些具有創新性的皇帝對于儲君的教育格外重視。
在位的帝王深知培養優秀繼承人的重要性,他們精心挑選博學多才、德高望重的大臣作為儲君的老師。
傳授治國理政之道、儒家經典思想以及為人處世之理。
通過這樣系統而全面的教育,使得儲君們自幼便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對國家治理有著較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另一方面,又或者是儲君自身在這個時代變革的大背景下,也能夠親身感受到各種新政策、新制度帶來的影響和變化。
他們目睹社會的發展進步,見證了不少權力的斗爭,政治的博弈。
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
當他們最終登上皇位時,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政治智慧和能力。
可以更好地應對復雜多變的局勢,避免成為昏庸無能的君主。
如唐朝初期可謂是非常的風云變幻,乃至于出現了封建王朝明君的巔峰人物李世民。
他的兒子李治雖然是幼子繼位,但是李世民晚年那些血雨腥風的政治斗爭他可是一點不落的全都旁觀了。
而后世有一種觀點認為唐朝連續出現了三位昏君,分別是唐肅宗、唐代宗和唐德宗。
但這種說法其實多少有點過于武斷和牽強。
若要仔細分析起來,真正稱得上昏君的恐怕只有唐肅宗一人罷了。
這唐肅宗算得上昏聵無能,治國理政沒什么才能,整日里猜忌多疑,弄得朝堂上下人心惶惶。
終其一生也沒平定安史之亂。
唐德宗應該算是志大才疏,即志向高遠胸懷大志,可無奈才華有限,難以支撐起他那些宏偉藍圖。
再加上運氣不佳,所推行的種種策略根本無法適應當時的社會現實需求。
結果導致各地節度使紛紛起兵反叛,局勢愈發失控,就連京城長安都曾一度淪陷敵手。
而說到唐代宗,那就完全不同。
這位帝王算是個相當厲害的角色,在他當政期間,不僅成功地沉重打擊專權弄勢的宦官勢力,更是徹底平定了那場肆虐已久的安史之亂。
居然被抹黑成昏君,實在是有些冤枉。
:<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手機版:<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