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以后,再無需擔憂君權與相權相爭所引發的種種問題。
事實上,即便在原本的歷史軌跡當中,當諸葛亮逝世之后,劉禪并未明文宣布廢除丞相制度。
但他卻始終堅持不再任命第二位丞相。
而后世之人所津津樂道的蜀漢四相,其中后面的三人并不是丞相。
盡管手中握有的權力與丞相頗為相近,然而他們最終仍舊未能真正登上那丞相寶座。
劉禪認為,后世之臣子難以企及諸葛亮那登峰造極的高度。
既然如此,他們又怎會有資格坐上那尊貴的丞相之位呢?
劉禪決定將其廢除的時候并沒有心理負擔。
對于讓諸葛亮擔任太子太師這件事而言,盡管在政治事務上其權力有所縮減。
但在聲名以及歷史地位方面,劉禪實則是將他推至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崇高境界。
要知道,一人能身兼兩代帝王之師,這般成就,縱觀古往今來都堪稱鳳毛麟角,榮耀至極。
倘若真能達成,那么這位身為丞相的諸葛亮,在歷史長河中流芳百世的時候,恐怕能與蕭何一較高下。
大漢王朝的首任和末任這兩位丞相,將攜手大幅度提升“丞相”一詞所蘊含的含金量。
上述都是劉禪針對中央朝廷所推行的一系列集權創新舉措。
但實際上,在地方層面,劉禪的集權改革力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伴隨著劉禪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開展得熱火朝天,“郡國”這一以郡為國的現象逐漸銷聲匿跡。
各個郡之間的相互連通和交流變得日益頻繁緊密,人員與物資的流動也愈發活躍,不再像過去那樣各自為政、互不往來,彼此間已不再是那種完全封閉獨立的行政區域。
不僅如此,中央政府直接出手干預,又或是通過州級政府間接地介入調和。
如此一來,全國各地之間的聯系紐帶越系越緊,各地的軍民百姓對于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與日俱增。
而現如今,劉禪那高度集中權力的大手繼續朝下延伸,目標直指最為棘手、最難啃動的一塊硬骨頭,縣級政權。
相較于大塊頭的郡級政權,縣級政權處于更為基層的位置,也更容易受到地方勢力的侵蝕和把控。
而且,縣級政權的數量眾多,可謂是“閻王好見,小鬼難纏”。
劉禪的第一大跨步,便是動用自己的強制行政力量,為朝廷將縣級政權中的五個最高長官的任免權收歸了中央。
縣令秩俸為一千石至六百石,(或縣長,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管轄縣內的所有政務。
功曹史,總揆眾事。縣尉,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掌縣軍事。縣丞,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主簿,縣府門長,官眾事。
這五個職位便構成了縣級政府上層完整的政權架構。
大縣設縣令,小縣設縣長,縣丞、主簿、縣尉、功曹史各1員,個別繁難大縣或會任命主簿與縣尉2位。
行政官員之外,有門下游徼、門下賊曹等少數武官領兵、巡檢負責治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