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朱溫平定荊襄,并東征淮南,無果而返,如前文所述。
朱溫在淮南地區缺少運氣加持。無論是天時、地利、還是人和,此時都是討伐淮南的最佳時機楊行密病危,蠢材楊渥繼位,集團內部暗潮涌動,內亂危機重重,而朱溫新定荊襄,淮南失去淮河天險,朱溫奮荊襄余威,震懾四方,不正是討平淮南的大好時機嗎
理論上看,確實如此。但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朱溫缺乏充分的戰前準備工作,臨時起意,倉促東征。后勤補給成為朱溫“三征淮南”的最大短板,并直接導致了他的失敗。
不僅缺乏糧草,就連士兵的冬衣都沒有配發,路線也沒有偵查好,竟然迷路一百多里地,給嚴重不足的后勤供應雪上加霜。
前文有敘,不再贅述。
就在朱溫飲恨退兵之后,楊行密終于永遠的閉上了眼睛,與世長辭,享年54歲。
楊行密,初名楊行愍,占據廬州后,時任淮南節度使高駢為他改今名。世代農家,不精通武藝,但身材魁梧,手能舉三百斤,靠著一身蠻勇混社會,又因胸懷寬廣有智慧,籠絡了一大批精明能干的小弟,在“三十六英雄”的幫助下,通過黑吃黑發展壯大,最終占據廬州,并以廬州為革命根據地,抓住畢師鐸兵變的機會,取得了突破性發展。
據記載,某次,他的手下將他坐騎的籠頭割斷,將裝飾用的黃金偷走。楊行密視而不見,不予追究。所謂大人不計小人過。
他的叛將蔡儔刨了他的祖墳,等平定蔡儔后,部眾勸他刨蔡儔的祖墳作為報復,而被楊行密拒絕。
早先,一位叫張洪的貼身保鏢,不知出于何種動機,突然揮劍襲擊楊行密,被楊行密躲開,張洪被現場制服,并被處死,隨后,楊行密讓張洪的好哥們兒陳紹貞繼續當自己的貼身保鏢,仍然是負劍而侍,絲毫不加懷疑。
與杭州錢镠的拉鋸戰中,錢镠手下名將成及不幸被俘,楊行密賜給成及一座揚州城內的大別墅,因成及是武將,故而屋里屋外擺放著各種兵器。楊行密經常獨身一人前去探望,不穿盔甲、不戴兵器,與成及觥籌交錯、談笑風生,喝醉后就在成及的臥房里倒頭酣眠。
除了心懷寬大,楊行密的另一特點是勤儉不忘初心。曾經有一次,楊行密視察臺蒙的工作,臺蒙準備了排場盛大的歡迎儀式和豐盛的宴席,然而楊行密卻面帶不悅之色。等楊行密走后,臺蒙發現楊行密遺落了一件貼身內襯,那是一件打滿補丁的破衣服,臺蒙趕緊快馬加鞭追上楊行密,物歸原主。楊行密捧著補丁內襯,笑道“讓你見笑啦。我出身窮苦農家,不敢忘本”臺蒙羞愧地無地自容,自此戒掉鋪張浪費,亦崇尚節儉之風。
楊行密還發明了一項娛樂活動用粗大的繩子穿銅錢,謂之“穿錢眼”。于是,他的鄰居錢镠也發明了一項文化活動用巨大的斧子砍楊樹,謂之“斫楊頭”。兩位藩鎮大佬互相意淫打嘴仗。
“穿錢眼”和“斫楊頭”的文化侵略一直等到“徐許之亂”時,錢镠以子錢元璙娶楊行密之女,才算終結。有詩為證
“錢眼楊頭舊有謠,江南江北怨難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