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弄玉歸蕭史,龍種能諧引鳳簫。”
龍種,是楊行密夸贊錢元璙的話,十國春秋記載楊行密的原話為“此龍種也生子當如錢郎。吾子真豚犬耳”
另外還有一個跟楊行密有關的有意思的事在淮南江浙一帶,有部分文獻和出土文物上的銘文,有“御史大卿”或“御史大憲”、“御史大”、“光祿大”等字樣,當時的史官一臉蒙圈,這是個什么官歷朝歷代的職官志并無相關記載,后來在廣泛搜集整理各方資料后,才搞明白,原來楊行密的父親叫楊怤,“怤”與“夫”同音,所以是為了避諱,把“夫”字改書做“卿”,或直接省略。
另外,在楊氏執政期間,“行”和“密”的同音字也犯諱,因此“荇溪”被改叫“菱溪”,“蜂蜜”也被叫做“蜂糖”。有詩為證
“君王神勇懾揚滁,菱水蜂糖盡改呼。”
避諱,是封建傳統文化的糟粕,已被優化。
割據淮南期間,楊行密實行輕徭薄賦、招撫流移,治愈了自“黃巢之亂”以來的戰爭創傷,只用了短短幾年的時間,就使淮南地區恢復到戰前水平。江淮地區之所以能成為經濟中心,就與楊行密的善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歷史上對楊行密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基本以正面為主,十國春秋給楊行密的蓋棺定論是不世出的非常之杰。
“以三十六英雄起自草間,殲孫儒、擒趙锽、破杜洪、滅田頵,聲罪汴強,耀兵越徼江淮,南北以次削平,抑亦可謂非常之杰不世出者矣。”十國春秋
楊行密愛淮南,淮南人民亦愛楊行密。
實際上,楊行密死后不到兩年,軍政大權就被權臣徐溫把持,但徐溫依舊不敢貿然篡位,而是先后扶持了楊渥、楊渭、楊溥,在歷經楊氏四世統治之后,徐溫養子徐知誥才敢正式取代楊氏,距離楊行密去世長達32年之久。
權臣徐氏要花費32年的時間才能基本消除不是完全消除楊氏在淮南的威望,足見淮南人民對楊行密的感懷。這是后話。
楊行密死后,在揚州的宣諭使李儼,代表唐王朝,任命楊渥為淮南節度使,封弘農郡王。時大唐天佑二年90511月。
這位李儼,本名張儼,前宰相張浚之子,被賜國姓。朱溫圍攻鳳翔,與李茂貞搶奪昭宗時,以“江淮宣諭使”的身份到揚州,賜給楊行密御衣,拜楊行密為正東方面軍總司令東面行營都統,加封“吳王”,命楊行密討伐朱溫。此后李儼就一直以宣諭使的身份代表朝廷,長期駐留在了揚州。
五代十國往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