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業驚詫不已,立刻表明立場,“老奴即便一死,也不敢違背先王遺愿,太夫人怎么突然說這種話”
李存勖就把史敬镕的告密一一說來,并且悲憤哭泣道“骨肉至親,怎可自相殘殺如果叔叔真想奪權,那我辭職便是了。”
張承業斬釘截鐵道“李克寧居然想把大王母子送入虎口,簡直喪盡天良今天不把他除掉,大王就不會安全。”于是召見李存璋等親信,密謀先發制人。
很快,李存勖就在王府大廳擺下宴席,邀請諸位將領赴宴娛樂。席間,刀斧手一涌而出,將李克寧、李存顥當場擒拿。
李存勖痛哭流涕,指責李克寧,“侄兒一開始就心甘情愿地把爵位、軍政大權讓給叔叔,是您自己拒絕的。而今,卻為何有這等陰謀,居然忍心把我們母子交到仇人手中”
李克寧仰天長嘆,說這都是小人煽風點火、挑撥離間,不過事已至此,我無話可說了。
隨后,李克寧、李存顥被斬首示眾。一場內亂在萌芽狀態得到了及時平息。
史書上白紙黑字、言之鑿鑿,乍一看似乎也很合乎情理,但細細品咋,我總覺得哪里不對勁,問題就出在告密者史敬镕身上,李克寧為什么要把如此機密的陰謀告訴給他
如果你是李克寧,密謀發動政變,想打探王府里的虛實,只管吩咐史敬镕去做就是了,無非是讓他每天匯報王府里的一舉一動、李存勖的一言一行。這樣,即便史敬镕被人懷疑、揪出,或者被策反,那你也有充分的理由來解釋我關心你呀我忙于公務,不能每日問候起居、早晚請安,還不能派個秘書幫我關心嗎
再者,史敬镕如果知道了這些內幕,深入王府時,還能氣定神閑、泰然自若嗎除非他是受過專業訓練的特工人員,否則內心一定有波瀾。即便不想出賣李克寧,也難保不會被人覺察出異樣。
越是深入一線的人,越不能知道太多的內幕。這是情報工作的基本原則。
史書說,李克寧把陰謀完全告訴史敬镕,再讓史敬镕潛伏到李存勖身邊李克寧是智障嗎
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
如同“倒楊運動”一樣,我始終堅信,“李克寧謀反案”的真相遠沒有史書上的寥寥幾筆這么簡單。
“李克寧謀反案”是李存勖的“太子幫”與李克寧的“遺老幫”政治博弈的高潮,是對河東集團最高權力歸屬權的大決戰。
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李克寧不想反,但“遺老幫”需要他反,不遺余力地慫恿、鼓動他反。
所以李存勖若要坐穩河東,李克寧就必須死,“遺老幫”必須肅清。“李克寧謀反”是個嚴肅的政治課題,李克寧的謀反既是“遺老幫”的訴求,也是“太子幫”的政治需求,如同“楊復恭謀反”是昭宗的需求一樣。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李克寧的個人意志并不重要,雖然他位高權重,但他也只是一場政治斗爭中受人擺布的棋子。組織上需要他“謀反”。
“告密者”史敬镕同樣只是一枚棋子。歷史上這種棋子舉不勝舉,僅本書中就不在少數。
李克寧被抓后,面對李存勖的詰難,李克寧哭道“讒夫交構,夫復何言”在這句尤為關鍵的話上,存在兩種解釋。
第一種,就是主流觀點,即支持李克寧真正謀反的說法,解釋為“我是被讒言所誤,所以陰謀政變,我無話可說了,認罪伏法”。
第二種,則是我推理的“真相”“這件事謀反是讒言,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你以此為由想害死我,我還能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