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是覺得,人到中年是談戀愛的好時段。”
“為什么這么說?”
說話的是方家的長輩,會有如此想法還挺讓人詫異的。
“年輕的時候,就是一愣頭青,什么東西都沒有。
一窮二白,碰上自己喜歡的姑娘,手里沒錢,給不了對方承諾。
對方父母看你一窮二白,就更加不會同意你娶他家閨女了…
現實條件在長輩眼里很重要的,一如我們現在一樣。
愁你們碰到了喜歡的人,但對方條件不好。”
“我們年輕時候,也是像你們這般過來的。
那時候愁苦什么…我們都是過來人,怎么會不曉得。”
“父母用什么標準衡量,那我們就更懂得了。”
“人年長一些,手里有錢了,人穩重了,更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我倒覺得,年長一些再戀愛,結婚成家,也挺好的。”
“你大舅說的這話,我同意。
那時候壓根不知道什么叫做成家立業,就是被你們爺奶摁著頭皮往前走的。
別聽什么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17、8歲的年紀,懂得什么呢。
什么都不懂,長輩怎么說,我們就怎么做。
人不成熟,經濟沒獨立,趕鴨子上架…”
“我們那一輩都是這么過來的。可以說,往上數,世世代代都這么傳下來的。
思想頑固,沒有你們現在這么開明,受封建大環境的影響。”
“是嘞,這位同志說的對,俺們那時候,啥也不懂。
就十五六歲的年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就按著父母說的做,到了孩子,我們又替他們張羅。
但這么做,除了傳宗接代,還有啥意思,我們自己都不曉得。”
“尤其是我們當女人的,太累了,從娘家操勞,換到了婆家。
一點差別都沒有,還得給夫家生孩子,奶孩子…
男人的角色,倒是沒怎么變過,所有的壓力都轉移到我們身上了。
你要說結婚有啥好,我一句好都說不出來。”
“大抵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孩子婆婆,一地的雞毛蒜皮。”
“這話說的…話糙理不糙。
是這么個意思,人到了我們這年紀,回頭一想,也沒干啥事,就老了。”
村里的婆媳也加入了他們的談話,反而沒有他們想象中的那么保守。
還挺出乎意外的。
年夜飯,就這么和和樂樂的和村里人一塊過了。
夜晚,天空中飛舞著煙花爆竹,伴隨著新年的希望,迎來了新年。
辭舊迎新,就是這么一說。
在新年的一大早,村里就迎來了一個意外之喜。
外出打工的村里人,回來了。
灰頭土臉,蓬頭垢面,神情略微疲憊,但卻擋不住他們回家的欣喜。
家家戶戶的老人,看到孩子從外務工回來,喜極而泣。
“阿龍,你們怎么回來了…不是說今年回不來嗎。”
“過年,怎么都沒有你和阿爺重要,錢什么時候都可以賺。
外頭過年清冷的很,一到過年,大城市都沒啥人了。
也沒有過年的熱鬧勁,孩子們也嚷著要回來找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