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給機會了,不管這餡餅燙不燙嘴,都得接著。程平第二日便去陸允明廨房報道,然后領了一堆資料回來看。
齊州不沿海,程平對制鹽、販鹽和鹽稅的認知主要來自書本和老師柳夫子的介紹。
從春秋戰國開始,當政者們就控制“山澤之利”,實行鹽鐵政府專營。后面的各朝各代政策不同,但總體上實行的都是“計劃經濟”——原因無它,關系國計民生,利潤巨大。
本朝前期,沿用隋“開鹽池鹽井之禁,與百姓共之”政策,不官營,也不收鹽稅。
中后期,尤其安史之亂之后,朝廷財政吃緊,當政者們就把目光投向了這個利潤巨大的產業。
肅宗時的第五琦推出食鹽專賣政策——民制、官收、官運、官賣。由是,鹽利大增,大大緩解了當時的財政危機。及至現在,朝廷沿用的依舊是這一套食鹽專賣政策。
不過,第五琦這位在經濟上卓有建樹的能臣,其個人名聲就……光“與民奪利”這幾個字就讓他在清流們的舌頭底下翻不了身。
程平用手托著下巴,一邊翻閱資料一邊琢磨,不知道陸尚書想拿鹽政怎么開刀?這種事情一個不小心就會被口水噴死,而且噴死以后還會時不常被后來人拽出來“鞭尸”。陸尚書這少年狀元,一個操作不好,保不齊變成佞臣榜首……那可就不大好了。
搖搖頭,程平接著看。她的手在江淮、河東等“產鹽基地”去年繳上來的鹽稅上輕輕敲擊,記得小時候,每斗鹽大概五六十文的樣子,現在已經超過了一百文,鹽價越來越高,但報到戶部的鹽稅可沒翻著跟頭漲,而且鹽稅越來越不夠用……
資料的最后是一些關于各地所產食鹽質量和數量的資料,什么紅桃鹽、玉華鹽、青鹽、紅鹽、白鹽、黑鹽、戎鹽、臭鹽林林總總好幾十個名目,其實總結起來大致就是海鹽、湖鹽、井鹽、石鹽四種。其中石鹽產量最小,所以全國百姓吃的主要是前三種。
資料里面沒有更具體的關于海鹽湖鹽等采、制技術性的東西——估計是因為戶部用不上。
程平翻了兩遍,似乎捕捉到了什么,但又不成系統,為了讓資料發揮最大的作用,找出其中隱藏的東西,程平用上了“老手段”——定量分析。
看著這堆浩繁的資料,程平一邊做表填數,一邊感慨,這要是身穿過來攜帶一臺電腦就好了,哪用我一點一點揪蘑菇!但轉念一想,光電腦有啥用,電呢,網呢?所以,科技其實是個配套系統。
本為科技配套感慨的程平,很快便被統計表上食鹽專賣的“配套系統”震驚了。
不算不知道,鹽政系統配備的人也太多了,收、運、賣、監督各個環節、各個地方都要人,一級一級下來,整個機構相當地臃腫龐大——而且是越來越龐大。
從表中能看出,在實行食鹽專賣前期,鹽政系統人數的增長和鹽稅的增長是呈正比關系的,但后來就不行了。
再想到這些鹽官鹽吏的薪俸,那也要相當一大筆錢啊——一句話,管理費過高,吃掉了利潤。
這還只是明面分析,實際操作中的逐級盤剝、克扣、滋擾這些上不得臺面的事自然也不少。
除此之外,完全官營還有覆蓋面窄的問題。程平去戶部司那里找了一張唐全境的輿圖來,把資料上的產鹽地和食鹽運輸渠道標注好。
看文字不覺得,看圖就非常直觀了。看著這一簇簇的小圓圈和其他大量的空白地方,程平皺眉,產鹽地過于集中,運輸能力有限,官辦食鹽售賣點不能覆蓋的地方可能買不上鹽,買上也很貴——這些地區,朝廷就相當于放給私鹽販子了嗎?
把能想到的,程平都一一記下梳理,幾日后,終于卷上這些表啊圖啊疑問啊什么的,去找剛下朝的陸允明。
正是七月中,一年最熱的時候,程平一進門就被陸允明的形象驚住了——這哥們竟然脫了外袍,汗衫外只套一件半新不舊的半臂,又卷著袖子,幞頭也沒戴,你這是把辦公室當臥室了?
陸允明卻沒什么自覺,指指座位讓程平坐,“你自己倒酪漿飲子喝,等我把這點事做完。”
程平恭聲答應著,在窗邊榻上坐了,捧著酪漿,品味陸尚書的秀色。
半臂這種衣服比胡服還要不含蓄,嘖,嘖,這胸膛,這腰身,這長腿!可惜這是上司……
程平就像看到寶釵雪白的胳膊而起yy之心的賈二爺一樣,“這副好身材若是別人,或者還得摸一摸;偏長在他身上,正是恨我沒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