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平馬上反應過來,他在諷刺自己制科試題瞎蒙、“以易釋易”的事。還能不能好好開會了?我們說正事呢好嗎?
“我們在開始的時候盡量嚴密就是了,至于以后——自然有以后的人來決定,是存、是廢、是改、是興。難道你還想著弄出個萬世之法來?”
程平想想,也是,便笑道:“是門生想左了。”
陸允明低頭喝一口酪漿,“這樣便很好。”
程平倒真有點不好意思了,這是不是陸尚書頭一回夸自己?
兩人接著討論鹽政變革上其他的點。對當代鹽政,程平一個穿越客,又是田舍漢出身,有不少不明白的地方,此時便趁機拿出來請教。
陸允明年紀不大,卻是混朝廷中樞的老牌政客了,對程平關于當代鹽政乃至朝廷運轉上的一些問題,都詳詳細細解答給她聽。
程平謝他:“這許多事,若等平親歷親見了才悟得,不知要到什么時候,又走多少彎路,多謝座主提點。”
陸允明笑一下,“說到親歷親見,我想著夏稅后去考察鹽鄉。”
你要下江南?程平微瞪眼睛。
仿佛知道程平在想什么,陸允明笑道:“江淮太遠,或河東道或只在山南西道走一走吧。”
程平點頭,親身去看看很好,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嘛。光高居廟堂,不接地氣,往往容易做出不切實際的決策來,那就坑苦了百姓了。
“你也與我同去吧。”陸允明道。
領導給機會了,不管這餡餅燙不燙嘴,都得接著。程平第二日便去陸允明廨房報道,然后領了一堆資料回來看。
齊州不沿海,程平對制鹽、販鹽和鹽稅的認知主要來自書本和老師柳夫子的介紹。
從春秋戰國開始,當政者們就控制“山澤之利”,實行鹽鐵政府專營。后面的各朝各代政策不同,但總體上實行的都是“計劃經濟”——原因無它,關系國計民生,利潤巨大。
本朝前期,沿用隋“開鹽池鹽井之禁,與百姓共之”政策,不官營,也不收鹽稅。
中后期,尤其安史之亂之后,朝廷財政吃緊,當政者們就把目光投向了這個利潤巨大的產業。
肅宗時的第五琦推出食鹽專賣政策——民制、官收、官運、官賣。由是,鹽利大增,大大緩解了當時的財政危機。及至現在,朝廷沿用的依舊是這一套食鹽專賣政策。
不過,第五琦這位在經濟上卓有建樹的能臣,其個人名聲就……光“與民奪利”這幾個字就讓他在清流們的舌頭底下翻不了身。
程平用手托著下巴,一邊翻閱資料一邊琢磨,不知道陸尚書想拿鹽政怎么開刀?這種事情一個不小心就會被口水噴死,而且噴死以后還會時不常被后來人拽出來“鞭尸”。陸尚書這少年狀元,一個操作不好,保不齊變成佞臣榜首……那可就不大好了。
搖搖頭,程平接著看。她的手在江淮、河東等“產鹽基地”去年繳上來的鹽稅上輕輕敲擊,記得小時候,每斗鹽大概五六十文的樣子,現在已經超過了一百文,鹽價越來越高,但報到戶部的鹽稅可沒翻著跟頭漲,而且鹽稅越來越不夠用……
資料的最后是一些關于各地所產食鹽質量和數量的資料,什么紅桃鹽、玉華鹽、青鹽、紅鹽、白鹽、黑鹽、戎鹽、臭鹽林林總總好幾十個名目,其實總結起來大致就是海鹽、湖鹽、井鹽、石鹽四種。其中石鹽產量最小,所以全國百姓吃的主要是前三種。
資料里面沒有更具體的關于海鹽湖鹽等采、制技術性的東西——估計是因為戶部用不上。
程平翻了兩遍,似乎捕捉到了什么,但又不成系統,為了讓資料發揮最大的作用,找出其中隱藏的東西,程平用上了“老手段”——定量分析。
看著這堆浩繁的資料,程平一邊做表填數,一邊感慨,這要是身穿過來攜帶一臺電腦就好了,哪用我一點一點揪蘑菇!但轉念一想,光電腦有啥用,電呢,網呢?所以,科技其實是個配套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