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陟使一行收拾行裝,第二日就要離開了。程平被饞癆驅趕著去找廚娘。
廚娘被瓜縣鹽監叮囑過多次“好好伺候貴人們”,但怎么“好好伺候”,貴人愛吃什么,廚娘們一點底都沒有。又聽聞那尚書是東都華族子弟,想來對吃用是極講究的,廚娘們越發戰戰兢兢誠惶誠恐起來。好不容易聽說黜陟使要走了,廚娘們松一口氣,還是伺候后宅娘子們簡單些。
沒想到這時候會有人來“點菜”,點的又不是旁的,而是本地吃食——竹筒飯。
這竹筒飯最簡單不過。那些采菌子或者挖竹筍的,都是在竹筒里裝些糙米,到時候灌些山泉水,點火烤熟,也就能吃了。這京里貴人的口味還真奇怪。
程平笑道:“勞煩娘子們先用本地臘肉炒些泡發的菌子或筍芽,拌在米中。”何謂“炒”,程平又解釋了一番。
廚娘們放下心來,這才符合貴人的派頭。聽聞京中有名菜叫“渾羊歿忽”,把那特選的嫩鵝腹內填上肉和糯米飯,用料子腌好,放在羊腔內,然后烤那羊。待到烤熟了,羊卻不吃,只吃那鵝。又聽說有鴨舌宴,只吃鴨舌那一點的。這位小郎君說的,比渾羊歿忽和鴨舌宴要簡單得多。
程平從錢袋里取出一些錢來放在案上,又微一揖:“拜托娘子們了。”
廚娘們連忙還禮——貴人們打賞是有的,但這么客氣的卻著實少。程平不知道自己走后被廚娘們念叨了多久,“年紀不大的小郎君,恁地多禮。”
晚間的時候,程平便吃上了心心念念的竹筒飯。
當年去云南旅游的時候,吃過的一頓鷓鴣肉竹筒飯和在京城某小胡同吃過的一碗小鴿子肉炸醬面被程平稱為“旅行飯雙絕”,穿越這么多年還念念不忘。這回來了竹林深處,程平早就謀劃著來一頓唐代版的竹筒飯了。
其他官員看獻上竹筒來,都有些驚詫,待打開竹筒,嘗了嘗,竟然很好,米香肉香中帶著絲絲竹子清香,甚是美味。
陸允明看見這竹筒飯,不由得一怔,當年去廷州,有次錯過館驛借宿農人家,吃的便是這竹筒飯,沒想到會再嘗到舊時味道。
仆役幫陸允明劈開竹筒,“阿郎請用。”
嘗一口,又鮮又香的味道充斥唇頰,陸允明感慨一笑,竹筒干飯也能這般華麗,多像人生際遇。又不由得想起《戰國策》里面說的“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來。
看陸允明臉上笑容,仆役湊趣:“聽聞這竹筒飯是程主事吩咐廚娘做的。”
陸允明這次真失笑了,就這饞嘴德行,估計是做不到“晚食以當肉”的。
程平不知道自己的嘴饞屬性又被笑話了,吃得很開心,唯一不開心的是怕吃多了胃疼……
第二日一早,黜陟使一行拔營離開。
不少鄉民來送行,其中便有程平救了的那位老婦人。
見到程平,老婦人跪伏在地:“多謝貴人相救。”
程平趕忙扶起她。
“貴人,有了那新井,以后就不會有人悶在井里了吧?”老婦人眼中含淚地問。
程平惻然地點點頭。
“可惜——我兒沒有趕上。”老婦人已是泣不成聲。
陸允明看著這一幕,又回望這莽莽群山,輕輕嘆一口氣。
從剛走就下雨,淋淋漓漓的,一直等黜陟使一行到了閔州,雨還沒停,程平想起慧明和尚說的“尿不盡”來。一路行來,越來越冷,到廖州時,雨已經變成了雪。
一行人死趕活趕,終于在日暮之前進了廖城。
程平穿著桂布吳綿的厚袍子,披著楊華送的鹿皮大氅,舉著傘,跟在眾官員后面進了館驛。
廖城是古城了,當年顓頊帝后裔蓼叔安因助大禹治水之功受封于蓼國,其后人以國為姓,稱廖氏。后廖國亡于強楚,臣民們舉族外遷,在各聚居地建立多個“蓼國”,這廖城便是之一。1
然而說來奇怪,廖州得名于此城,卻不知為何,治所在百里外的安河。
廖城百姓頗有古風,便是這廖城館驛一個驛丞也文質彬彬的,說話慢聲細語,做事不緊不慢,但館驛內布置雅潔,驛丁們端上來的湯溫飯熱,是個心里有成算的。
陸允明對眾官員道:“趕了這些天路,又逢大雪,在廖城停兩天吧。這幾日大家都松散松散筋骨,歇一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