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禮結束后。
王奉回到了自己的辦公室,趙方遠剛換下大禮服,就抱著一大摞文件走來。
“長官,昨日德公許諾的援兵已經動身了,分別是第30軍和第42軍,都是西北軍出身,孫連仲將軍親自領兵南下。”
王奉應了一聲:“別忘了和于學忠打聲招呼,再把勛章給送過去。”
趙方遠掏出筆快速記下。
“長官,今天還有一件喜事!”
王奉挑了挑眉;“喜事?”
“什么喜事,說來聽聽。”
趙方遠掏出一張電報,是碭山車站發來的:“咱們自產的新式重炮,一個小時前運抵碭山了,車站已經接收,正在往咱們這邊送!”
王奉“蹭”的一下站起身。
“新式重炮?”
“多大口徑的?”
趙方遠:“122毫米,43.5倍口徑,仿制的是蘇聯相同款式火炮!”
王奉咋舌。
122毫米?
真夠大的了!
他并未過多插手火炮的設計,原本以為后方工廠會優先設計一款105毫米口徑的重炮。
畢竟目前軍中的主要榴彈炮口徑,正是105毫米。
150毫米榴彈炮只有兩門。
威力雖大,但并不作為主要火力支援單位。
主要原因還是重量太夸張。
九一式105毫米榴彈炮的全重為1.7噸,而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的全重,直接干到了4.1噸。
二者相差了兩噸多。
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
回想起淞滬戰場上,因火炮超重陷入泥潭的德械師,他的太陽穴就突突直跳
在行軍轉移時,王奉就曾下過明確命令,一旦炮兵部隊陷入泥濘,情況緊急時可以直接丟棄九六式榴彈炮,全力轉移九一式榴彈炮,以保證炮兵的火力支援能力。
“蘇聯火炮.”
王奉眉頭緊皺,心中暗自思索。
在他印象里,蘇聯火炮都重的離譜,動輒五噸以上,一些未量產的實驗型,甚至能達到七,八噸重。
歐洲主要地形是大平原,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火炮重一些不要緊。
但亞洲就不一樣了。
四噸多的九六式榴彈炮,已經重的不成樣子。
王奉:“有詳細數據嗎,拿給我看看!”
趙方遠在手中的一摞資料中翻找,不一會兒的功夫,趕忙遞了上去。
“新式重炮十天之前就已經造出來了,但因日軍切斷了蘭封到鄭州的隴海鐵路線,第一批火炮直到現在才運過來。”
王奉接過后,掃了一眼。
“仿制蘇聯m1931型(a-19)122毫米野戰加農炮,使用自產改進型炮架,加裝板簧懸掛、充氣輪”
“口徑122毫米,身管長度45倍口徑,約5.5米,射程18.5公里,平均射速每分鐘四發”
“反裝甲能力據測試,1000米距離內,可擊穿145毫米均質鋼裝甲,配屬彈種——榴彈,穿甲彈,混凝土破壞彈”
“采用自行研究的輕量化設計,重量為3.8噸。”
王奉默念上面的文字,心中大為滿意。
里面還有一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