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蘭溪對這棵樹感情很深。
她媽媽和小三斗得最厲害那幾年,小三動不動讓兒子給阿爺阿嫲打電話,等孩子問個好走開,她就會聲淚俱下的哭訴。
說孩子因為名不正言不順,在學校被同學們欺負得好慘,從前很愛笑,現在每天都很沉默;說大姐太兇,死死把著錢,他們母子連衣服都買不起,孩子的衣服褲子,全都短了一大截,天天凍得縮手縮腳;說孩子最近長高了好多,天天都喊餓,她這個當媽的沒本事,連給孩子買碗紅燒肉都買不起……
小三母憑子貴,嘴里喊她媽媽大姐,一副甘愿做小的樣子,事實上,滿腦子逼宮上位。
老兩口不在乎她,卻十分在乎自己的寶貝大孫子。
于是,心肝兒肉在學校過不好了,阿嫲也不會讓她在學校好過,心肝兒肉沒有新衣服穿,她也不會有。
這也就罷了,每次接完小三的電話,她都不會有飯吃。
老兩口總是早早吃完飯,再把剩下的拿來喂狗。
哪怕家里那只大黃狗撐得眼神呆滯,也不會給她留一口。
沒人心疼的孩子知道哭鬧無用,所以從不委屈自己。
家里不給吃的,她就會溜進祠堂,爬上供桌,看上什么吃什么。
外頭隨便撿吃的,還有可能遇到壞心眼的人藥貓藥狗,祠堂里的貢品,卻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顧氏凝聚力很強,特別在意宗族祭祀。
一年里,除了春節、清明、冬至三個必祭的大節,還有端午、中秋、重陽、中元四個傳統節日,除此以外,顧氏還會大張旗鼓的祭祀那些為家族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
比如“顧xx誕辰xx周年”、“顧xx忌日xx周年”之類的,顧蘭溪從小不知見過多少,牽頭的,基本都是他們的直系后人。
大概這也是族人大多重男輕女的原因。
有兒子,才有傳承。
香火不斷,他們死后,才能收受后輩供奉。
且不說神神鬼鬼那些是否真的存在,就算真的存在,一個人連流淌著自己血脈的女孩兒都無法善待,又豈能尊重自己的妻子和母親?這樣的人,又能做出什么流芳百世的大事?
庸碌之輩,也配享受千秋萬代的香火?
不如早點斷子絕孫。
除了以上那些,每逢婚嫁、添丁、進學、喬遷、創業有成、祠堂修繕、族譜修訂等,族人也會祭祀一番,只是相對來講,規模會小一些。
為了維持家族的體面,各家各戶都會定時撥款,用于維護祠堂運轉。
對顧氏族人來講,祖宗的貢品別說下毒了,因為講究個“心誠物鮮”,所有東西,都得是最好的,最新鮮的。
除了意味著“招財進寶”,經典的“柑橘+蘋果+香蕉”組合,以及白糖糕、松糕這些常見的廣式點心,還會有各種隨著四時變化的東西。
比如春節的燒豬,清明的燒鵝、艾糍,端午的粽子,中元節的素包子,中秋的月餅,重陽節的菊花酒……
其中,最得她青睞的,當屬冬至大祭時,整條煎炸,意味著“年年有余”的鯪魚。
她愛吃魚,打小就喜歡。
那時候肚子里缺油水,用油煎得香噴噴的鯪魚,對她來講,很有吸引力。
這種事兒干得多了,自會露出馬腳。
祠堂周圍住滿了顧家人,想要逮她,還是挺容易的。
很多次,她都靠著敏捷的身手溜掉了,結果有一年她偷喝菊花酒,喝醉了,扯了塊帷幔裹著,直接在供桌底下睡了。
第二天一早,族中負責上香灑掃的長輩一進門,就看到一雙露出來的腳,嚇得一聲尖叫,引來一群人。
她猛的坐起,腦袋撞在供桌上,痛得眼淚嘩嘩。
被人圍住的時候,只嚶嚶嚶,說太爺看她忍饑挨餓,實在可憐,托夢讓她過來吃一口。
她那會兒不過十來歲,大伙兒氣得跳腳,又拿她沒辦法,只能沖她阿爺阿嫲發火。
她也不管,溜走之前,還沒忘了抓倆大香蕉。
阿爺阿嫲氣得直拍大腿,大罵家門不幸,罵她媽根子上就是壞的,賭咒發誓,要扒了她的皮。
接下來好幾天,她都沒有回家。
學校也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