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位率先抬起手來,帶頭鼓掌。
緊接著,第二位,第三位……整個評審席的教授們,都由衷的鼓起掌來。
后面旁聽的學生們,也跟著鼓掌,熱烈的掌聲如同決堤的洪水,響徹在小禮堂的上空,經久不息。
在座的教授、專家、學者們,心里都如明鏡一般,周碩的最后那句“懇請指正”,只不過是自謙之言罷了。
他們在來此之前,就已將《人間詞話》認真研讀過,即便以他們苛責的學術眼光看來,這部作品立論新穎、結構完善、思辨深刻、發人省醒,已然完備之極。
其中體現的學術水平,以及理論的原創性和成熟度,已經超過了在場的大部分學者。
以他們的水平,實在沒有什么可以指正的地方。
更難得的是,縱然做出了如此重大學術成果,周碩依舊不驕不躁,保持著沉穩謙虛,虛心求教的態度。
這樣的態度和心性,遠比他的天賦更加難得。
掌聲漸漸平息,禮堂重歸寂靜。
幾位評審席的教授環視左右,低聲交流了一下,最后,一位教授提出了他的問題:
“周碩同學,你的闡述非常精彩。我們幾位評審老師都認為,你的提出的‘境界說’既有對古典文學批評理論的繼承,也有自己大膽的創新。”
這位教授的語氣溫和卻切中要害:“我的第一個問題,希望你能更深入的闡述一下,你所提出的‘境界’范疇,與此前文學批評史上已有的‘意象’‘意境’‘興味’等傳統概念,最根本的區別在哪里?”
這個問題一出,全場的目光再次聚集在周碩身上,期待著他的回答。
周碩自然早有準備。
只聽他緩緩開口道:“傳統的‘意象論’,更側重于個別物象與情感的結合,如同散落的珍珠;而‘境界’說,則更進一步,強調整體畫面的融匯與氛圍的營造,如同將珍珠串聯成鏈,追求畫面的整體和諧和情調的彌漫。”
“而‘興味’或‘神韻’則更多指向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審美感受……”
……
周碩稍作停頓,讓大家能夠跟上他的思路,最后總結道:
“總而言之,‘境界’說試圖提供的,不僅僅是一個新的批評術語,更是一種全新的審美價值尺度和解讀路徑。”
“‘境界’之論,旨在探求詩詞藝術能否以及如何在尺幅之間,呈現出一個自足、深刻且能引發永恒共鳴的精神宇宙。這是學生的一點淺見,還請林教授和各位老師指正。”
周碩的回答條理清晰、層層遞進,既顯示出他對傳統文學批評理論的深刻理解,更清晰的勾勒出自己的理論的獨創性。
隨著他的話音落下,禮堂內先是一片寂靜。
接著,評審席上的幾位教授對視一眼,均不約而同的點了點頭,眼中對周碩的贊賞之色,更加濃郁。
后面旁聽的學生們,有的聽懂了,有的還處于似懂非懂、云山霧罩的狀態。
聽懂了的學生們發出恍然大悟的嘆息聲,然后,禮堂內部再次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這次的掌聲,更加熱烈,更加持久。
:<ahref="https://0d6f590b"target="_blank">https://0d6f590b</a>。手機版:<ahref="https://0d6f590b"target="_blank">https://0d6f590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