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聲漸漸停息,而思想之間的交鋒,卻更加激烈。
繼上一位林教授之后,其他評審席上的教授相繼發問。
這些教授們的問題大都圍繞《人間詞話》所獨創的“境界說”“寫境”“造境”“有我之境”“無我之境”“隔與非隔”等書中創造的全新概念展開。
在座的都是學術界的大牛,提出來的問題當然切中肯綮,一針見血,直指關鍵理論構建的根基和細微之處。
周碩面對這樣密集而犀利的連環提問,依舊從容不迫,對答如流。
他這兩年在劉教授的推薦下看了那么多書,可不是白看,這些都是他應對質疑、闡發觀點的底氣。
因此他的回答中除了理論知識之外,往往還帶著自己全新的思考,展示出他對古典文學批評理論的深刻理解和自己別出機杼的卓越創見。
臺下的評審教授們,當然是越聽越滿意。
扎根傳統理論,已經十分難得,畢竟在場的一些稍微年輕的教授,都不敢說自己對傳統的文學批評理論有著多么深入的研究,更遑論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自成體系?
而在后排旁聽的學生們看來,眼前景象就更加的直觀:
周碩正以一種舉重若輕的姿態,應對著這些學術大佬們近乎“刁難”的提問。
他們知道,如果臺上的那個人換成自己,不被導師罵得狗血淋頭就不錯了,絕對做不到這樣的應對自如。
故此,周碩每次回答完畢,旁聽的學生們都毫不吝嗇的送上自己的掌聲。
其實這場答辯到了最后,已經完全不像答辯了。
反而更像一場大型的學術交流。
周碩的《人間詞話》,本來就是“文學批評”這一領域最新的學術成果,不管從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站在了行業的最前沿。
周碩的每一次回答,都更有益于大家更好的理解他所提出的全新理論,不但消除了疑慮,更常常觸發新的思考,碰撞出新的靈感。
評審席的專家們都陸陸續續問完了自己的問題,大家對視一眼,均感到已經問無可問了。
這時候,端坐于評審席中央的京大文學院院長陳觀堂,這位學術界的殿堂級,終于在此刻,發出了今天的第一問:
“周碩同學,你的論述非常精彩,理論構建也極具說服力。”
“那么,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你的‘境界說’旨在確立一種超越前人的、更具普適性的詩詞評判標準?”
“如果可行,你能否進一步闡述,這一新標準將如何具體應用于對現當代文學作品的批評實踐?它能不能真的跨越時代,不光用來解讀古詩詞,也為評判我們當下的文學創作提供新的視角和工具?”
“總而言之:這套標準能不能活起來,走到當下,給現在的文學批評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陳觀堂不愧是殿堂級的學術泰斗,這一問,是在場其他評審老師所沒有考慮過的全新的方向。
這個問題,將學術的探照燈從古代引向了現代,從理論構建推向了實際應用,考驗的不僅是周碩的理論自洽能力,更是其學說的生命力和延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