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刀與阿蠻匯合后,率領六萬大軍,趕往陽新縣一帶,等待合適的時機。
原本他以為能像之前一樣,繼續采用大范圍的轉移,穿插,迂回調動來撕開關東軍的防線。
然后各個擊破,伏擊,尋找殲滅關東軍的時機。
但是,
當關東軍開始重新發起進攻之后,許小刀很快發現了異常。
關東軍的戰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陽新的外圍陣線上,建筑了一個又一個碉堡。
這些碉堡以陽新縣為據點,錯落有致的往外圍推進。
看上去,
這些碉堡的建造非常簡單,采用半圓球形結構。
每一座碉堡大概可以容納五十人左右,外部是用厚厚的沙土,中間是青磚,內部還加裝了一層鋼板。
其中碉堡的一半是在地面以下,只有作戰部在地面以上。
同時,
碉堡的外圍是一圈沙袋,防止重機槍和炮彈的襲擊。
最外圍十米的距離,更是有馬扎,防止大規模的沖鋒。
每一座碉堡之間,都有一條小路,呈現‘z’字型進出。
碉堡的最頂端是一個四面的炮塔,中部是開孔的重機槍口。
這樣一個碉堡,建造起來非常快。
只要人力足夠,平均三天就能建造一批,圍在軍營的外圍。
每一座碉堡間隔的距離,大概是五百米左右。
并且。
在小碉堡間隔五里的距離,建造一座大的塔樓,可以容納超過五百人。
這些塔樓和碉堡之間,形成堅固的防御陣線。
在遠處用望遠鏡,可以看到碉堡就像是墳地一樣,密密麻麻,層次分明,高低錯落有致。
一旦遇到襲擊的話,碉堡之間能夠形成火力配合。
險要的位置,碉堡的數量明顯增多,形成交叉火力配置,駐軍更是翻倍。
軍用補給的物資,都轉移到了碉堡中。
在碉堡的外圍,有著不少燃燒濃煙的窯洞。
濃濃的黑煙,可以阻擋敵軍的視線,讓火炮無法在遠距離瞄準。
百姓都被驅趕到碉堡的區域,負責修建。
大山巖下達關東軍最高軍令,所有負責守衛碉堡的東洋士兵,都必須要與碉堡共存亡。
碉堡在,人在!
碉堡塌,人亡!
凡是面對西門堂的強攻,任何人只要舍棄碉堡的防御逃跑,斬立決!
因為之前大山巖當著關東軍所有將領的面,當場處決了坂田川。
所以,
東洋軍隊的任何指揮官,對大山巖的‘斬立決’軍令,都不敢有任何違背。
碉堡聯排戰術!
在‘都市世界’,這種戰術原本是二戰時期的圍剿戰術。
因為當時的農民軍隊裝備很差,又居無定所,到處亂竄。
來無影,去無蹤,擅長打游擊戰,讓當時的主力軍隊非常頭疼。
因此,
最后主力軍隊就想到了這種‘碉堡聯排’戰術。
在各個主城軍事要地,建造大量的碉堡,目的是用來圍困當時的‘農民軍’。
對付‘游擊戰’的農民軍,這種碉堡聯排戰術,效果顯著。
甚至在早期的時候,幾乎將‘農民軍’打得節節敗退,差點就全軍覆沒。
幸好當時‘農民軍’在‘最強大腦’的帶領下大范圍轉移到了西北,并從外部獲得了大量的先進裝備,同時擴軍的越來越多,實力提升明顯。
最后大兵團作戰的時候,才讓碉堡聯排戰術失去了作用。
就算如此,最后剿滅各地殘余軍隊的時候,碉堡聯排戰術還是讓當時的‘農民軍’造成了很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