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雷比爾代表聯邦軍提交的新軍事改革方案里,占了份額最大的便是全新艦隊的招標方案。
在經過了一年戰爭的磨練后,聯邦軍雖然對于到底什么樣的戰艦是自己理想中的樣子并不是很清楚,但至少知道什么樣的戰艦符合自己的要求。
對于全新巡洋艦的定位要求便是擁有薩拉米斯級的造價和制造工時以及差不多的維護性,但又能保證薩拉米斯級基本的炮擊戰能力以及更好的防空效能,同時還擁有至少12臺機動戰士的運載量。
這個標準并非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聯邦軍參謀部綜合考量具體戰術信息得出的結論,在戰爭后期,聯邦軍機動戰士部隊的編制已經從三機編隊逐漸向四機編隊,一個中隊的編制,便正好是12臺機體,而在機動戰士戰術操典中,三個小隊正好和搭載的母艦組合為一個戰術單元。
這樣做,機動戰士部隊便可以依托母艦執行諸多戰術任務,包括破襲,交戰,搜索等,如果遇到更大規模的戰斗,獨立戰斗單元便可以不斷組合成為更大規模的戰斗單元。
實際上,這種戰斗模式的出現,主要是在這之前,聯邦軍機動戰士部隊所屬和艦隊并非是固定搭配,而是各自獨立的,這就使得戰術調動很容易出問題,和戰艦的配合也不熟練,而采用新編制后,機動戰士所屬便和戰艦形成固定搭配,雙方也能在長久訓練中保持默契配合,從而發揮更大的戰斗效能。
至于用于替換麥哲倫級的戰列艦,聯邦軍也同樣提出了對應的要求,首先要求保留的,自然便是麥哲倫級強悍的炮擊能力,對于聯邦軍來說,炮擊戰乃是聯邦軍立身之本,就如同祖宗之法不能拋棄,而除了炮擊戰能力,機動戰士搭載能力也同樣重要,至于搭載規模,也同樣是至少十二臺起,而且考慮到出擊效率,不論是巡洋艦又或者是戰列艦,都要求至少擁有至少不少于三臺的機動戰士彈射器。
考慮到戰艦的設計完全不同于之前的薩拉米斯級以及麥哲倫級,聯邦軍對于全新戰艦的設計很是寬容,雖然在經費上不至于一副不差錢的模樣,但預算和時間都很寬裕,畢竟,這份改革方案可是以五年時間為基礎的。
也就是說,方案只要求全新的宇宙軍艦隊能夠在85年左右成型并具備戰斗力就好,這并非是全員替換,畢竟生產全新戰艦替換老船是個極其漫長的過程,現有的聯邦軍艦隊規模如此龐大,除非是出現緊急情況,否則沒有個一二十年根本換不完的,所以,雷比爾的方案自然也是分階段的,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后,還有第二個五年,盡管那時這位老人可能已經不在擔任聯邦軍司令,但他的后繼者,卻還是堅定不移的將其執行下去。
而且從某方面來說,聯邦軍艦隊現在正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地步,因為現在聯邦軍艦隊擁有的戰艦,實際上艦齡都很年輕,大一點的也就三五年,小一點的一年的,幾個月的都有,而且大部分都是幾個月的,這都是因為在開戰之初聯邦軍艦隊損失慘重,為了盡可能的恢復戰斗力,聯邦軍自然是拼了命的以現有生產線生產戰艦,填補空缺。
但薩拉米斯級和麥哲倫級,都是60年代軍備整頓的產物,也就是說,在設計上,已經有些跟不上時代,在戰爭時期,大家也顧不上別的,但等到戰爭結束,再甜蜜的關系,也會逐漸變味,尤其是在對俘虜的吉翁軍艦艇進行測試和測繪后,小甜甜自然也就成牛夫人了。
如果聯邦不差錢能一口氣換完全部艦隊,哪怕是雷比爾,也會忍不住想要全艦隊在一天之內完成全艦隊的更換和升級的,但很可惜,想要達到這個目標,所需要的經費數字,哪怕全地球聯邦加上宇宙居民一起賣屁股都湊不起來,所以,聯邦軍的艦隊官兵依然還得繼續在他們的老新船上工作生活很久很久,甚至可能有些人直到退役都見不到新老婆的登場。
既然沒法迅速撤換,那么對于現有薩拉米斯級和麥哲倫級的改進延壽,自然也就成為了下一階段的任務目標之一,畢竟這些船太新了,以至于想要把它們淘汰都沒什么足夠的借口。
至于機動戰士,那就更不用說了,盡管在開戰之初,聯邦軍已經考慮到吉姆以及其他型號的勤務通用性以及后續升級的規格,但因為各種原因,生產的機動戰士依然要按照不同批次和產地有區別,這自然也比較折磨整備員,就像早期型吉姆在裝甲上采用了月神鈦,但在全面鋪開后,后續生產的吉姆為了產量便犧牲了防護,此外,還有各種特裝型機體以及地方部隊按照各自需求進行的戰地魔改版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