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十,近午時。
時年63歲,總督山西軍務兼理糧餉的刑部尚書王崇古抵達京師。
依照常例。
王崇古將在鴻臚寺當值司官的迎接下,從崇文門入內城,先呈遞請見奏疏,然后入住館舍洗漱,等待小萬歷召見。
一般情況下。
他這種非“馳驛進京”的普通回京方式,不會當日便被召見。
另外,王崇古兼有山西總督之職。
進京之后,他不能私自離開館舍與京官見面,亦不能在館舍內設私宴邀請京官討論政務。
他與京官私下的拜訪交流。
須提前向內閣報備,然后覲見過皇帝后,才能開始。
若違制,將依“結黨”之罪懲處。
……
此刻。
在二十多名親隨的護衛下,王崇古騎著一匹銀鞍駿馬,距離崇文門已不足八百步。
作為文官,他本可以乘坐軟轎。
然而他的功績幾乎全為軍功,外加為向朝廷展現身體硬朗,仍能為國效力,故而選擇騎馬回京。
就在這時。
王崇古的一名親隨從前方來到他的面前。
“部堂,崇文門下,除鴻臚寺官員外,呂閣老也在門前迎您!”
聽到此話。
王崇古不由得胸膛一挺,甚是自得。
他拽緊馬鞭,說道:“咱們加快速度,莫讓呂閣老久等了!”
此次,王崇古回京的緣由是:廷議邊策,召對咨詢。
但他清楚,必然與海瑞的彈劾有關。
無功而返京。
皇帝命內閣次輔在崇文門下相迎,已是最高禮儀。
若有軍功,必定是內閣首輔張居正親迎。
若有大軍功,甚至會是皇帝親迎,不過皇帝最多會到午門下,而非來到崇文門下。
王崇古乃是當下新政的支持者,與張居正,呂調陽的關系都還算不錯。
因邊政問題,張居正與呂調陽都與王崇古私信溝通過許多次,彼此很熟悉。
片刻后,崇文門下。
王崇古見到出來親迎他的內閣次輔呂調陽,連忙翻身下馬,拱手道:“王崇古參見閣老,閣老親迎,折煞下官了!”
呂調陽伸手扶起王崇古,笑著說道:“陛下稱,王部堂乃勛著邊陲的柱石之臣,理應閣臣去迎。”
“臣王崇古謝陛下隆恩!”王崇古朝著皇城方向,重重拱手。
二人寒暄了數句后。
呂調陽朝著年齡比他還要大一歲的王崇古說道:“學甫兄,接下來你先去順天府會同館休息,然后午后前往內閣,張閣老與老夫都想與你聊一聊,這也是陛下的旨意。”
王崇古面帶疑惑,旋即又恍然,當即道:“全聽呂閣老安排!”
他知曉,張居正與呂調陽與他所聊之事,定然是海瑞的彈劾之事。
有些事情,放在桌面上講和私下講,完全是兩種結果。
他疑惑。
乃是因他往昔回京,都會居住在太平會館。
而旋即恍然,是因太平會館乃是山西官員與商賈一起建造的,此時的他,應與晉商、晉官都遠一些。
呂調陽親迎他。
一方面是代表朝廷對他在邊境政績表示肯定,另一方面便是讓其住進順天府會同館,而非山西太平會館。
若是鴻臚寺的官員安排,王崇古大概率不會聽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