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念將這些人全都臭罵了一頓。
讓他們看到了什么叫做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什么叫做文字如刀可殺人。
沈念在奏疏中,主要表達了三點內容。
其一,為小孝而忘大孝。
一眾諛臣主張輕懲武清伯,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武清伯是李太后的親爹,是小萬歷的親外祖父。
沈念認為:小萬歷對武清伯的孝實乃小孝,對列祖列宗的孝道才是大孝。
而若要行大孝。
就應該遵循列祖列宗留下的《大明律》,對武清伯處以極刑。
一眾諛臣,舍本逐末,只為媚上惑上,是為不忠不誠,對不起大明皇家的列祖列宗。
其二,使得君為昏君,國為危邦,罪該萬死。
一眾諛臣做出錯誤示范,誘使君王犯錯,使得大明邊境有戰亂之患,大明江山有傾覆之危,此等臣子,全是罪臣。
其三,歷朝歷代,史上皆無為親而廢義的懲治方法,一眾諛臣必將被遺臭萬年。
沈念以史官身份,稱要將此事記錄在起居注中,記錄在史書中。
令這些諛臣被后世無數人責罵,讓天下人看到此做法乃是宗廟社稷之不幸,億兆黎民之不幸。
沈念這篇奏疏。
表達的核心是:將這些主張輕懲武清伯的官員全臭罵一頓,統統扣上諛臣的帽子。
本來。
他以為小萬歷、呂調陽、馬自強這三位能掌控朝堂的人,會先解決官員們的爭吵與彈劾,讓朝堂先恢復正常,然后再處理此事。
哪曾想,這三位主打一個不管不問,讓官員們使勁折騰,使勁鬧。
沈念頓時忍不住了。
他這道奏疏,不僅不能解決問題,而且還會火上澆油。
但這就是沈念的目的。
火上澆油,有時并非對解決問題無益,反而能使得問題迅速走向結局。
而讓此事走向結局的辦法。
就是小萬歷與李太后必須站出來表達意見,要么讓殷正茂等人妥協,要么他們妥協。
吵一架,辯一場,了解了彼此的底線,沒準兒就能讓此事結束了。
戚繼光選擇撤回奏疏,打道回府,就是沈念的這道奏疏讓他覺得,堅持堅持,沒準兒還會有勝算。
很快。
諸多官員開始寫奏疏攻擊沈念。
沈念直接放話:寫奏疏太麻煩,不如就在票擬司辯論,他愿與所有持不同意見的官員辯一辯,到底誰是賢臣,誰是諛臣。
沈念此舉,不是為了與這些人辯,而是等待小萬歷開口。
官員們聽到沈念敢如此大放厥詞,當即并未選擇直接當面論辯,而是在衙門內思索對策,打起腹稿來。
沈念嘴上的攻擊力驚人,官員們都有些忌憚。
就在這時。
殷正茂、三法司的三大主官、王錫爵都來到了票擬司,愿與沈念站在一起對抗那些輕懲者。
片刻后。
翰林侍講學士申時行也來到了票擬司,表示支持沈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