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三年,巡撫山西的河道總督傅希摯奏請開挖膠萊河,目的是縮短漕運距離,避開黃河淤塞運河之處,縮短向薊鎮、遼東運送糧草的時間。
此策描繪的效果極其美好,只是非常耗錢。
當時,張居正等人商討許久,為免受黃河之苦,咬咬牙跺跺腳,答應下了這個花費可達上百萬兩白銀的治河計劃。
整個朝堂,唯有郭朝賓反對。
郭朝賓的理由是水源不足,河道開鑿難度大,外加河道受海浪影響,極易淤積。
最后,結果被郭朝賓言中。
此策施行之后,花錢多,工期大,且嚴重影響了原河道兩側的民生,最后只能擱淺。
投入的幾十萬兩白銀,全都打了水漂。
因此計劃擱淺,白耗銀錢,朝廷在后續的治河之策上都會認真考慮預算。
……
片刻后。
工部尚書郭朝賓與一眾票擬司檢詳官都來到了內閣值房。
大家暢所欲言,開始討論河漕總督的最佳人選。
有人提到傅希摯,有人提到王宗沐,有人提到李世達……
這些都是曾經擔任過河道官、漕運官,并在治河之道上有一定見解的官員。
只是,大多數都不認可吳桂芳的治河理念。
這些人選被三大閣臣皆反駁后,大家開始談論起了治河之策。
有人認為中下游的黃河已成地上懸河,攜帶泥沙過多,根本難以根治,不如以疏通漕運為主,至于河道旱澇,只能看天命。
有人認為當下應該是哪個策略省錢用哪個,因為最后的結果一定是沒有結果,不如將錢放在其他地方。
還有人覺得應該再次廷議,議治河之策,沒準兒會有新策出現。
……
沈念略懂河漕,但他一直沒有發言。
因為他心中的最佳人選是潘季馴,然因潘季馴的計策過于耗錢,外加當下不能向任何人保障有實效,沈念推薦他,根本不會得到眾人的認可。
去年的廷議,沈念雖未曾參與。
但也知潘季馴被抨擊得甚是厲害,其最后得知吳桂芳擔任河漕總督時,將自己的治河之策撕了個粉碎,就差將“治河,吾當狗都不治”寫在臉上了。
即使朝廷命潘季馴治河,潘季馴都不一定會同意。
約半個時辰后。
馬自強注意到沈念一直沒有開口說話。
“子珩,你為何一直不說話,你心中可有合適人選?還是另有良策?”
頓時,所有人都看向沈念。
“稟馬閣老,暫無人選,暫無良策,不過下官有一個其他想法。”
沈念扭臉看向殷正茂,問道:“殷閣老,朝廷一年能為河漕撥付多少銀兩?”
殷正茂想了想。
“近年來,朝廷治河斷斷續續有修堤壩工程,每次修建約耗費白銀三萬兩到十萬兩,日常河道維護,大約每年三萬兩。”
“那……那今年能拿出一百萬兩治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