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五日。
在內閣三大閣臣鮮有的“天塌了我們來扛”的態度下,小萬歷破例同意,在治河之策尚未明確前,為河漕之事撥付一百萬兩白銀。
當下的大明。
許多事情不是無人能做,而是官員之間互相推諉、利益傾軋、結黨彈劾,外加朝廷撥錢困難,使得一些官員寒了心。
有良策也覺得不但難以完成,反而得罪人,故而知而不言。
此策。
不是因沈念聰穎而獨有他能想出。
而是沈念沒有將個人仕途放在眼里,無懼犯錯。
沈念就像一個火折子。
將易燃易爆的殷正茂和燃爆點非常高的呂調陽與馬自強全都點燃了。
朝廷提供充足預算,內閣敢于攬責,下面的官員才有膽氣主動請纓,治河的成功率才能進一步提高。
沒有張居正的朝堂。
要想貫徹新政改革,三品以上的實職官員必須擁有這樣的膽氣。
……
翌日。
朝廷擬旨對外宣告——
撥付一百萬兩白銀用于河漕。
凡五品以上通曉治河之事者,皆可呈遞治河新策,競選河漕總督之職。
與此同時。
無資格競選河漕總督之職的官員胥吏、百姓,有獻良策者,亦有重賞。
前河漕總督吳桂芳的治河之策,乃是五萬兩級別的治河之策,如今朝廷撥付一百萬兩,自然要重新擬定治河之策。
此旨意。
令京師內一些擔任過河道官、漕運官的官員都興奮起來。
朝廷給錢,給權,給特例擢升的機會,誰有能耐,誰就能在仕途之上更進一步。
……
兩日后,朝廷再次發布御旨。
命工部牽頭,河患主要發生地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四省的地方官協同,篩選懂治河者,然后于兩個月后,在京師召開一次安瀾大會。
參與者為——
地方河道官、漕運官,精通水文、地貌、擅于繪制河道圖的官員胥吏,以及常年活躍在河漕之上,有技術或發明的河工、漕工。包括擅于制造專用于河漕之上器械的鐵匠、木匠,擅于清淤的浚工、民夫、河兵等。
朝廷會派遣廠衛秘密監察,有遺漏合乎標準參與者的地方,對地方主官重懲。
簡言之:于治河有利,擅別人不擅者,必須參與。
這些人將由地方選拔。
入京之前,所有吃喝用度皆由地方衙門負責,入京之后,則有工部全權負責。
到時,小萬歷也會親臨大會現場,接見有特殊技能的治河者。
此安瀾大會的主意,乃是沈念所想。
其目的,自然是要為新任河漕總督準備好一切可用之才,可用之物,將基礎打牢,讓新任河漕總督有更加卓越的發揮。
此事若成。
便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大功德。
同時。
內閣三大閣老分別向地方一些擅于治河的官員寫信,令他們撰寫治河之策,并承諾朝廷能為他們做什么。
其中,寫給巡撫山西的傅希摯、巡撫江西的潘季馴的信件,更是同時署上了三大閣臣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