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此話。
沈念等人都笑了,眾人心中都定下了所選之人。
隨即,眾人圍在一張桌子前,分別在紙條上寫上舉薦的人名,然后幾乎同時將紙條推到桌子中央。
眾人全都探頭一看,不由得都笑了。
紙條所定人選,皆為:江西巡撫潘季馴。
不是眾人偏向潘季馴,而是潘季馴所擬的治河奏疏過于優秀。
潘季馴的治河奏疏,名為:《治河經略疏》。
乃是五十六份奏疏中字數最多、附圖最多、講解細節最多的治河之策。
他依然主張“筑堤疏淤,恢復故道,以堤束水,以水刷沙”的治河理念。
奏疏中。
他撰寫了“塞決口以導正流,筑遙堤以防潰溢,建減水壩以泄洪水”等一系列具體的措施。
包括對一百萬兩白銀的開支管理、河工漕工的現場管理、地方官員的職責明細、治河有效的獎勵措施、對底層河工、漕工的撫恤政策、以工代賑與災時征糧的具體措施,還有對各種浮言妄語的處理方式……
面面俱到,簡直是細到了頭發尖。
任誰看到這份奏疏,都認為他能將一百萬兩白銀充分使用,全部花在刀刃上。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
依照他的執行方式,一百萬兩白銀大概率不夠用。
但若能根治河患,使得百姓無旱澇之災,使得漕運通暢,莫說花一百萬兩白銀,即使開銷五百萬兩白銀,朝廷也舍得花。
“好,明日內閣便舉薦江西巡撫潘季馴!”
呂調陽接著道:“另外,工部再從這些治河奏疏中,擬定五到八位與潘巡撫主張相似,到時可輔助他治河的官員名單,邀他們一起參與安瀾大會!”
聽到此話。
工部左侍郎李幼孜開口道:“呂閣老,五到八位夠嗎?此次安瀾大會乃是討論治河的最佳時機,要不要多選幾人?”
呂調陽搖了搖頭。
“歷來朝廷治河,都毀在決策者眾,執行者寡,這次治河,全由河漕總督做主,其余人等,皆為輔助!”
“治河與其他辯論皆不一樣,我們缺的是實干家,不是空談家,不是一堆想法的碰撞交融,而是堅決地執行一策,貫徹到底,人多則亂!”
頓時,眾人都點了點頭,表示認同。
……
翌日清晨,常朝朝會。
小萬歷與百官處理完日常事務之后,主要討論的便是河漕總督的人選。
最后。
小萬歷任命潘季馴為工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使,總督河漕,提督黃河、淮河、運河三河周邊一切軍政要務,并命其立即返京,參與安瀾大會。
接下來。
安瀾大會中必然會涌現諸多有能耐的治河高手,等待潘季馴選擇。
此外。
工部也擬出了六名與潘季馴想法類似的地方官員名單,并邀他們立即來京。
……
四月二十日。
京師涌入的漕工、河工、鐵匠、木匠等在治河上有一技之長的百姓(統稱匠人)越來越多,許多匠人都攜帶著自己發明的一些奇特工具。
一時成為京師一景。
這幾日,安瀾大會的提出者沈念,最是忙碌。
沈念提出,將安瀾大會舉辦成一個全民可參展的大會。
他準備在棋盤街外,展示所有匠人發明的工具。
一方面令百姓了解治河,另一方面激發百姓的發明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