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被小萬歷那句“六部之尾”刺激后,他們也想憑借著這次主辦安瀾大會,將腰桿挺起來。
京師百官第二日知曉昨日國子監之事與工部諸官通宵后,心情都不由得緊張起來。
此等氛圍下。
接下來的幾日,除沈念外,恐怕無官員敢提前或按時放衙,他們也開始思索如何為朝廷治河獻言獻策。
……
翌日,午后。
距離小萬歷要求的兩日之期還剩下近兩個時辰。
工部后廳之中。
工部尚書郭朝賓、工部左侍郎李幼孜,以及工部的十余名官員全都黑著眼圈。
而此刻。
郭朝賓與李幼孜正在他們剛剛共同草擬的奏疏。
此奏疏為提高治河匠人地位,依靠安瀾大會讓民間百姓看到他們的價值,共提出三條策略。
其一,重賞發明治河之器者。
工部欲在此次來京的近兩千名匠人中選拔出百名發明治河之器有較高實用價值的匠人,依照定下的等級,獎勵一百兩銀,五十兩銀,二十兩銀,十兩銀不等。
要知。
這些匠人普遍的年收入都在三到五兩之間,即使拿到十兩銀,也抵得上他們兩年的收入,足以激勵更多治河匠人發明創造了。
其二,工部欲將本定于五月十八日舉行的安瀾大會提前至五月十日。
之所以提前,乃是為了讓治河匠人們的發明擁有更多展示的機會,以此提升民間百姓對匠人們的了解,這個世界,所有人都尊重有能力且能夠為他們帶來益處的人。
其三,工部準備每年年中都籌備一次匠人展會,此類展會將容許所有手工行業的匠人參與,獎賞也將更高,意在促進整個大明匠戶們發明創造的熱情。
第三條策,乃是為小萬歷認同的“匠戶歸民籍”而設定。
待宣告天下,必然能使得天下匠戶興奮,也能使得他們的地位迅速擢升。
郭朝賓與李幼孜對第三條計策尤為滿意,因為其利民、利朝廷,利工部,且有大局觀。
一名工部郎中見郭朝賓與李幼孜嚴肅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忍不住說道:“部堂,此策完全可以送到內閣,送到陛下那里了!”
“是啊!是啊!陛下與三位閣老看后一定都會非常滿意的。”有人附和道。
郭朝賓合上奏疏,道:“請沈侍講來一趟,他說行,才能算行!”
當即,一名工部主事親自奔向翰林院。
工部朝東八百米便是翰林院。
約一刻鐘。
沈念就出現在了工部后衙,然后拿起集工部諸官之力擬定出來的奏疏,認真閱覽起來。
這一刻。
工部諸官都非常緊張,包括工部尚書郭朝賓河工部左侍郎李幼孜。
若沈念看完搖頭稱不行,他們定會聽從沈念的意見重寫。
當下,三大閣臣都不一定有這種能力。
但是沈念擁有。
此乃沈念多次為朝廷獻言獻策換來的尊重與話語權。
片刻后。
沈念看罷奏疏,微微皺眉。
他一皺眉,直接讓后衙內所有官員的心都吊了起來。
隨即,沈念的臉上露出一抹笑容,朝著郭朝賓與李幼孜說道:“郭部堂、李侍郎,下官以為……以為此策甚好。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