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季馴紅著眼眶,一臉感動。
朝廷如此信任他,他自然要全力治河。
“陛下放心,三年之內,此次,臣必能使得大河安瀾、漕運通達,大明二十年內,再無河患!”
“朕相信你!”小萬歷挺著胸膛,高聲說道。
……
五月十三日,常朝朝會之后。
小萬歷帶著潘季馴一起來到安瀾大會展會。
小萬歷先是命人贈匠人與監生們糕點,然后便與潘季馴一起在展會上轉了一圈。
那日住在國子監雜役小院的匠人們,發現那個與他們一起吃晚飯的“官家公子”竟然就是當今皇帝,不由得甚是興奮。
待回鄉之后。
他們說出此番經歷,便足以讓十里八鄉的官員胥吏、地痞惡霸都不敢欺負他們。
隨后。
安瀾大會的掌控權便轉移到潘季馴手中。
擁有多次治河經驗的他。
比任何人都知曉什么樣的治河器物有用,什么樣的治河經驗值得記錄在冊,什么樣的河工、漕工值得擢升,任河漕上的管事。
潘季馴務實且拼。
四更天便帶著數名河漕官員出現在棋盤街的安瀾展會上。
他用了兩日,將五百多項治河發明全都巡視了一遍。
其中。
對上百件治河器具都提出了改良建議,而他也記錄了滿滿一本子治河之策。
張居正一直推崇潘季馴。
便是因為他這種務實的為官之道與視治河為畢生使命的人生追求。
這幾日。
國子監的監生們也受益匪淺。
他們知曉了河工漕工的不易,知曉了大河的狂暴無情,知曉了本以為是“奇技淫巧”登不上臺面的發明實為大學問,可以減少許多河工、漕工傷亡。
甚至有監生對治河治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日后準備以此為業。
這幾日。
潘季馴唯一做的一件私事,就是請工部尚書郭朝賓、工部左侍郎李幼孜與沈念吃了一頓飯。
此次籌備甚是周全。
特別是“匠人為主,監生為輔”的想法,足以使得無數匠戶抬起頭,看到人生的盼頭,看到生活的希望。
這些都是潘季馴一個人做不到的。
……
五月十八日。
安瀾大會第二階段“論治河之策”開始。
一眾擅于治河的官員胥吏、河工、漕工,齊聚工部衙門,他們將在此展開長達五日的長會,討論此次治河的具體措施。
往昔。
在京師舉辦這樣的會議都會有內閣閣臣與宦官參與,需一日一報,使得皇帝知曉。
但這次,小萬歷徹底放權。
治河事宜,皆由潘季馴做主,六部主事參會,聽候潘季馴差遣。
工部只需維護好棋盤街上的展會以及使得參會之人食住有序即可。
小萬歷如此做,自然是吸取了前幾次治河的經驗。
當下治河需要潘季馴的“一言堂”決策。
若小萬歷不給予他足夠的信任與權力,待治河開始,恐怕將會有如雪花般的彈劾奏疏呈遞到小萬歷的御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