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三日,清晨。
免常朝。
小萬歷將內閣兩大閣臣、六部在京堂官、一眾票擬檢詳官全都召入文華殿。
近幾日。
北境將有戰事之傳聞、遼東總兵李成梁被彈劾、內閣次輔呂調陽臥病在床,外加張居正父親生前兼并田地達八萬畝之事,將小萬歷搞得焦頭爛額。
雖說北境將帥都已匯稟過情況,但仍讓他感覺到北境有開戰可能,需要提前提防。
這兩日,官員們也都紛紛呈遞奏疏。
有官員稱:應立即遣使赴邊,再與土默特部首領俺答簽訂補充協議,確定俺答不會向大明開戰,只要土默特部不引戰,大明便無懼其他部落。
有官員稱:遼東總兵李成梁已成為遼東的不穩定因素,應立即將其調離,以免遼東出現兵變。
還有官員稱:當下內閣次輔呂調陽經常有疾,內閣應再添閣臣,建議令習知邊事的南京禮部尚書張四維返京,主持邊防大局。
……
御座之上。
小萬歷環顧四周,開口道:“近日朝中事務繁雜,眾卿紛紛上奏,意見不一,朕難以抉擇,兩位閣老,先說一說你們的想法!”
當即,馬自強率先站了出來。
“陛下,北境有戰之傳聞無論是真是假,我們都應提前提防。南京禮部尚書張四維習知邊事,對韃靼各部的情況都較為了解,臣以為應遣其為使,前往北境了解情況,順便鞏固我們與土默特部族的關系。”
“遼東總兵李成梁被彈劾之事,虛甚于實,輕懲訓誡即可。”
“至于張閣老父親兼并田地之事,發生在全國丈田之前,張閣老不知此事,外加已補繳稅賦,不算罪過,此事到此為止即可。”
馬自強說罷,殷正茂站了出來。
“陛下,老臣對馬閣老處理遼東總兵李成梁被彈劾之事和張閣老父親兼并田地之事無異議,然對處理北境之事,有不同意見!”
“目前,還未確定有戰,我們便急于遣使和談,實在有傷大國之威。此外,我們若有此舉動,只會讓韃靼各部覺得因全國丈田,我大明各地反叛者甚多,有可能使得本不敢戰的他們迅速發起戰爭!”
“若有戰,我們便迎戰,大明立國以來,向來都是以戰止戰,而不是以和止戰,即使發生了戰事,影響了新政,耗盡了國庫,我們也絕不可能低頭,做出彎腰低頭求和之事!”
……
“殷閣老所言,甚有道理,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數名官員都站出來認同殷正茂的說法,包括沈念也對殷正茂表示了支持。
大明從立國到現在,還未曾懼過戰,還未曾向外擄彎過腰,低過頭。
這時。
都察院左都御史陳炌站了出來。
“陛下,臣贊同殷閣老對北境戰事的態度,然兩位閣老對遼東總兵李成梁和張閣老父親兼并田地之事的處理方式,不能認同!”
“遼東總兵李成梁被彈劾的三大罪名,滿朝皆知并非無中生有,剛才馬閣老稱虛甚于實,說明這位李總兵確實有問題,臣覺得不能在其自陳辯解后,便輕懲了事,任何人的權力都不能高于《大明律》,臣建議再次派遣御史與廠衛對其調查,將調查結果公之于眾,該如何懲罰便如何懲罰,若遼東沒了這位總兵就亂了,那兵部、吏部與內閣應擔主罪!”
“張閣老父親私下兼并田地之事,雖然發生在全國丈田之前且張閣老已經補繳稅款,但我朝當下面對兼并田地者,采取的態度向來是嚴懲嚴罰,臣以為朝廷除了需令湖廣荊州地方官員將此事公示外,陛下還應對張閣老下旨訓斥,以此展現對全國丈田的重視,彰顯新政條令之嚴明!”
……
“臣附議!”
“臣附議!”
……
刑部尚書劉應節、大理寺卿陸光祖等數名官員分別表示附議。
這一刻,文華殿驟然變得安靜下來。
沈念不由得看向馬自強和殷正茂。
馬自強提出的三道策略全被反駁,殷正茂支持馬自強的兩道策略也全被反駁。